39健康

安徽模式:在实践创新中推进医改

  “安徽医改不仅是全国医改的重要突破,而且为我国社会建设探索出新的道路,创造了用中国政治制度优势推进医改的崭新经验。”近日,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赴安徽进行了为期12天的调研,对安徽医改经验进行了深度思考。

  2009年以来,安徽省率先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根本变革,在基层建立了全新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安徽医改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首创了一整套改革顶层设计、制度转换、推动实施、巩固完善的综合改革方法,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医改道路。

  建立全新的公益性体制机制

  李玲认为,这几年国家对医改投入很大,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公益性体制机制,确保投入切实转化为老百姓的福利。她在调研中发现,改革前,卫生院主要靠卖药维持运行,药品购销不正之风盛行。有的三五种抗生素一起用,危害患者健康;有的乡镇卫生院成为院长的“自留地”,占编制不干活的大有人在;有的乡镇把卫生院当摇钱树,每年下达上交财政指标;有的将过期药高价卖给农民。这一切的源头是政府责任弱化,解决问题固然要增加投入,但更要变革旧体制,建立新机制。

  李玲指出,安徽医改最鲜明的成效是,明确了政府责任,建立了全新的公益性体制机制,使得医疗卫生投入转化为安全、方便、有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后,财政拨款占基层医疗机构总收入比重由12.8%上升到52.1%,医务人员从“以药补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乱开药、大处方现象明显减少,用药行为日趋规范,抗生素三联用甚至二联用也很少出现,药品价格比原来下降40%左右。从芜湖、马鞍山、滁州的8家卫生院来看,2011年上半年次均门诊费同比下降22.1%,次均住院费同比下降10.1%,最大降幅达49.67%。实行零差率当天,患者感到一夜之间药价就下降了一小半,直接感受到了医改的好处。

  公立医院改革的全面演习

  李玲说:“当前,医改的增量改革很顺利,但存量改革较滞后;增加投入较容易,但转变机制较滞后。安徽医改直面矛盾,解决了这些最紧迫、最突出的问题,成为全国医改的重要突破口,为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全面演习。”

  安徽的实践,澄清了对医改的一些模糊认识。到底如何认识公益性?公益性和积极性是否能够兼顾?回归公益性是否会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安徽的实践表明,公益性和积极性是能够兼顾的,公益性并不意味着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安徽省进行综合改革,一年增加财政支出15亿元。只要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对现有卫生费用结构进行调整,财政支出就是可控的。

  “如果公立医院还保持逐利性,那么基层医改降低费用的成效,就很容易被公立医院增加的费用所抵消,因此必须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李玲说,许多省份已经选择了部分县级医院进行取消药品加成率的改革试点。

  发挥政治制度优势推进医改

  李玲认为,安徽的医改,不仅是制度设计的创新,还是操作方法的创新,他们对改革顶层设计、推动步骤、机制转换、巩固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对深化医改攻坚有重要指导意义。

  明确医改是政治责任。安徽提出,医疗卫生工作不仅是一项业务工作,更是一项政治责任。面对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和思想动员,扭转了许多干部一度存在的忽视社会建设、能少管就少管等错误思想。

  党政负责人靠前指挥,亲自抓医改。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一把手要经常亲自过问医改,各级政府一把手是医改的第一责任人,各县县委书记必须出席县医改大会并讲话。李玲感叹:“我们所见到的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和部门负责同志,说起医改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令我们印象十分深刻。”

  “安徽医改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和医改领导小组的重视,他们并对试点进行了关注和指导,然后地方经验迅速在全国推广,上升为全国的政策。这种自上而下领导推动、自下而上探索试点、上下联动有机集成的医改道路,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是其他一些国家很难做到的。”李玲说。

(责任编辑:王小楠)

2012-01-20 10:07:00浏览8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