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误区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保健 > 养生误区

“吃什么补什么”有科学依据吗?

举报/反馈
2008-07-30 04:46:0039健康网社区
“吃什么补什么”有科学依据吗?


  第一层,“吃什么”。

  “吃什么”是对食物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为了“卫生”的需要,即怎样加强生命力,祛病延年。中国人从很久以前对于“吃”有一个基本看法,即凡可吃的东西,都是药物,一般的蔬果、谷物以及禽兽之类,吃下去,都有补治身体的作用。所以文明进化之始,食物与药物是不分家的,后世有了医学,将食物与药物分为两类,但食物的药用功能仍然受到广泛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养生家中的食疗派,在食物的选择,即“吃什么”上所花的功夫,并不逊于药物。宋代兴起食方,养生家是这样来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之别五肉五果五菜,必先之五谷,以夫生生不穷,莫如五谷为种之美也。苟明此道,安脏腑,资血气,悦神爽志,平疴去疾,何待于外求哉。孙真人谓,医者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考食疗一派,源远流长代有其人。远的说大约有商汤时代的伊尹。伊尹的养父有莘氏是厨司,伊尹长大后精通烹调,对食物的滋味和作用有很深的研究。他曾对商汤说;“用其新去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遂通利不闭也”。他的这句话,实在可以作为食疗派的一条基本理论纲领,后代人把他奉为美食家兼医药家,—点也没有夸大。近的可以举元朝著《饮膳正要》的忽思慧、明朝中期著《遵生八笺》的高濂及清初写作《食宪鸿秘》的朱彝尊。忽思慧是食疗派的集大成者,他任饮膳太医,主管宫廷饮食、药物补益工作,是皇帝身边的高级营养师。忽思慧以宫廷贵族的吃喝实践,参照诸家“本草”、名医方术,总结出一整套食补、食疗的方法和理论,写成《饮膳正要》,其本来目的是为皇帝“圣寿跻于无疆”服务,但客观上却也成为养生学的食疗应用指南。高濂是个生活在民间的杂学家,他从自己长期生病的自我经验中,对饮食结构提出了明确的看法和要求:“防饮撰之困膏腴,修服食,苦其心腹”。这个要求推广开去,基本上适合市民阶层的养生标准。至于朱彝尊则是当时的名儒,他为什么在治经史之学外,对食物问题发生了这么大的兴趣?由于《食宪鸿秘》著者自序已失,因而不能确切知道。也许朱彝尊并不认为“吃”是小道,儒学经典《礼记》中多记烹饪的事情,孔子也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很长的一段话。重颐养生命,不单单是老庄道学的观念,孔孟儒学也一样认真。以上三人,分别代表了中国的上层阶级、市民社会和知识分子在饮食与“卫生”的关系上所持有的共通立场,这似乎可以说明,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吃什么”具有广泛的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的后面,则是对于生命的现世关怀,“故修生之士,不可以不美其饮食”,人们甚至把长生的希望也寄托在饮食补治上面,以至“吃什么”成为不少人活下去、活得好的理想目标。

1/2上一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