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焦点图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保健 > 保健焦点图

中医养生:对抗夏季常见病

举报/反馈
2010-07-01 00:00:00

  现在正是夏季湿热当头的时候,特别是今年雨水多,很多地方都是水患成灾。在这种又湿又热的时候,又是考验我们养生功力的一大难题。你懂不懂保养自己,会不会正确地处理气候影响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就在这个时候体现出来啦。

  夏天防湿要注意开窗通风、晒被褥,适当吃些薏米、冬瓜、苦瓜、赤小豆

  进入暑天,空气闷热潮湿,洗的衣服不容易晾干,阴暗潮湿的墙壁、地面会长出很多绿色的苔藓;居住或工作的环境阴暗湿冷,日久易患关节痛。对日常生活中的“湿”人们并不陌生。但有些患者因皮肤起丘疹瘙痒流水,或足趾间瘙痒,破溃、流水等来医院就诊时,医生告诉他是“湿证”时,患者常常不解地问“湿证”是什么病?

  那么,中医学中所说的“湿”指的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湿”一样吗?我们就向专家请教一下吧。

  炎夏“湿邪”易致病

  专家讲,中医学中的“湿”有多种含义。自然界之湿,是指自然界的一种气候特征。在夏秋之交,天气炎热同时雨水较多,气候闷热潮湿,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中医称这一时期为长夏,“湿”就是这一时期的气候特征,是一年中正常的气候变化。其次,它是一种致病因素。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湿气过盛时,可以使人体发生疾病。这时,“湿”作为病因侵袭人体并导致机体发生疾病,中医称之为“湿邪”。

  “湿邪”有内湿,外湿之分,由于受到自然界的湿气侵袭而发生疾病的称外湿证;若饮食不节,过食甘甜油腻厚味之物,使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减退,从而湿从内生,发生的疾病,称内湿证,或称脾湿证。湿邪致病,无处不到,上下内外皆可侵犯,患病后的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中医统称为“湿证”,是一组证候的总称。

  专家介绍,中医讲阴阳五行,湿的性质重浊与水相似,所以湿属阴。属阴的湿邪侵犯人体,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使人体的阳气在体内运行障碍,可以表现出胸闷、胃部满闷不舒,大小便不通畅等症状。

  湿邪致病有何特点

  沉重秽浊。所谓“重”是沉重的意思,即受到湿邪的侵犯后,人体有沉重的感觉,如:头部昏沉或有紧束感,身体困重或四肢酸懒沉重、关节肿胀疼痛等。所谓“浊”是混浊或秽浊的意思,即湿邪侵犯人体后表现出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有秽浊不清的情况。如大便稀溏、大便有黏液脓血、小便混浊不清、妇女带下白浊、皮肤湿疹溃烂、流水等。

  黏腻停滞。如:大便黏滞不爽或里急后重,小便涩滞不畅或频急量少涩痛、舌苔较厚而黏腻。

  病程长。具有容易反复发作且缠绵难愈等特点。

  湿邪入体 全身疲倦

  根据湿邪侵犯人体的不同部位,临床可有不同的表现,如湿邪伤及体表,患者可表现为头重如裹,身热无汗,全身不适,四肢倦怠等;湿邪伤及肌肤,可见皮肤起疱疹,或起水疱,手足皮肤奇痒,破溃后流水等;湿邪流注关节,可见关节肿胀疼痛,肢体沉重,手足笨重,活动不便等;湿邪蕴于胃肠,可见上腹部满闷不舒,口中黏腻不爽,或恶心呕吐肠鸣腹痛,大便泄泻等。

  湿此外,邪还可与风邪、寒邪、热邪等其他致病因素结合在一起致病还可见头晕目眩,头重目黄,下肢浮肿,午后发热,身重倦怠,肢体麻木咳嗽气喘,腰痛阴汗,小便混浊,大便脓血,甚者昏迷不醒等等。

  预防“湿”病 要从饮食入手

  专家说,湿证的产生与体质,生活的环境、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意即肥胖的人多属痰湿体质,易患湿证:环境阴暗潮湿、多雨季节或喜吃甜食、生冷,饮酒,肥甘厚腻食物等都易产生湿证。

  因此,要预防湿证的产生,就要从生活习惯的改变开始,少吃冰冷、甜食,少吃油腻,少饮酒,减少湿病之源,环境潮湿的注意开窗通风、晒被褥,适当吃些薏米、冬瓜、苦瓜、赤小豆类食物,还要注意锻炼身体,从多角度预防湿证的发生。

(实习编辑:刘秀琳)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