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药店情况大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北京的药店买药,大多数人更愿意买中成药,而药店选择上也是老字号居多。而小编也通过资料了解了中医药产业在中国甚至国际上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医药已在八个国家获得合法地位,被九个国家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全球已有一百六十二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中医药已越来越多地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认识、接受。这是从今天在此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传出的信息。
由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本届大会认为,随着人口的增长、疾病谱的变化,现代医学和现有公共卫生保健体系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无限追求,而人类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曾普遍应用的传统医学,被重新纳入医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视野。中医药学以其悠久的历史、持久的生命力、简便验廉的独特疗法和确切的疗效,吸引了世界人民的瞩目及国际医学界的关注,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影响力日益扩大。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在给大会的贺信中称,传统医药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与现代医药一样,是医治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其科学性和重要性正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识和关注。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医药发展迅速,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法律上的承认。积极发展传统医药,充分发挥其特色和长处为人类健康服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吴仪强调,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与应用,提倡中医和西医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她说,中国政府给予中医药学以及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民族医药学同现代医药学同等的法律地位,传统医药在中国卫生保健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愿意与国际社会共同分享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促进国际传统医药的应用与发展。
旨在深化国际医学界对传统医药重要性的研究,推动国际社会对传统医药采取更加积极和开放的政策的本届大会以“传统医药与人类健康”为主题。大会共收到各类论文八百余篇,其中来自于亚、欧、美等海外学者的有一百篇。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里,将有一百零五位专家将就中医立法、国际标准以及中医基础理论、药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传统医药服务等问题进行专题交流。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王永炎、陈可冀、肖培根、沈自尹、石学敏、李连达等九名专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高级官员崔昇勋和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曹洪欣将分别围绕传统医学发展战略做主题报告和特邀演讲。
以“传统医药与人类健康”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11月13日在京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代表中国政府向大会致贺,她在贺信中指出:传统医药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其科学性和重要性正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识和关注。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医药在中国卫生保健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愿意与国际社会共同分享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促进国际传统医药的应用与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等领导及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2000名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战略”的主题演讲。
本届大会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承办,收到论文800余篇,其中来自海外学者的有近100篇,设有基础研究、教育、临床研究、药物研究、医药管理和医药产业等六个学术交流论坛,其中管理论坛吸引了16个国家或地区的官员与会,共同探讨有关政策法规、中医立法、国际标准以及政策层面的问题。
据悉,目前中医药在162个国家或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开展中医疗法的有50个国家,使用针灸疗法的有59个国家,其中19个国家就针灸专门立法。迄今中医药已经在8个国家获得了法定地位,在9个国家被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在18个国家实行注册管理。
日前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提出了当前加强中医药继承发展工作的三项重点任务。
重点一: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的继承发展。要大力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出版工作,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理论的挖掘整理,加强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的系统总结整理,加强对中医独特诊疗技术的提高,并指导与扩大应用;加强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重点开展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方剂配伍等基本规律的深入研究;加强中医临床研究,重点开展艾滋病、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肝炎传染病以及肿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中药发展关键共性技术、中药标准规范、中药产品创新和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重点二:建立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的服务网络。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要适应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和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中医办医模式,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内涵建设。
重点三:加速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要以名中医为目标,下大力气加快培养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要重视和加强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抓紧培养一大批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同时也要注意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的培养。
(责任编辑:高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