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源:猩红热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尔可经过被细菌污染的书籍、玩具、生活用具、饮料及食物而传播。
潜伏期:2~5天。
发病症状:发热,咽痛,起病1天内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并出现针尖大小的鲜红色皮疹,皮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1~2天遍布全身达高峰,呈弥漫性密集红斑,尤以肘弯、腋窝、腹股沟处皮疹更密集,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特征性“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2~4天后依次开始消退,7~8天时脱屑,手掌足跖部呈大片状脱屑,有时像手套、袜套样脱屑。
疾病初期,患者舌乳头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中,称为“草莓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呈鲜红色,成为“杨梅舌”,是早期诊断要点之一。
治疗措施:
主要是抗菌治疗,青霉素疗效可靠,又经济便宜,可谓物美价廉;第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螺旋霉素、林可霉素及头孢菌素等。发热严重患者适当退热治疗,并多饮水。
健康人群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隔离。对接触者要进行观察和检查,发现带菌者及时隔离治疗。流行期间注意室内通风,进行空气消毒;避免当面探视患者。
专家忠告:
猩红热本身并不足为惧,但其可能合并的并发症应引起人们警惕,如化脓性中耳炎、中毒性关节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往往成为临床医生较为头痛的问题,因此抗菌治疗一定要有足够疗程。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