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觉中度过的。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健康尤为重要。睡眠是维持我们正常人体机能的重要生理活动。但平时我们对于睡眠的重视还是不够,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睡眠逐渐成为生活中比较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童学习负担重,睡眠时间少;年轻人社交生活多、竞争压力大,睡眠质量差;老年人白天零碎睡眠不少,晚上却睡不着。更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患上了睡眠障碍。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一觉好眠比吃一顿大餐更难得,成年人中大多数人都有或者曾经有过睡眠方面的问题。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韩学青主任说,根据中国睡眠学会的调查,目前中国内地成年人失眠患病率已经达到57%,工作人群中有65%存在着睡眠障碍,这个比例已经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这一数字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失眠引起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发病率也节节升高。
好睡眠就是第二天不犯困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学龄期儿童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为9~10个小时,成年人每天要保证有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老年人则可以缩短到5~6小时。但这个时间是在保证充足睡眠以及睡眠质量良好的情况下的最佳睡眠时间,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生搬硬套。比方说,拿破仑的睡眠时间就很短,每夜只睡3~5个小时,同样睡眠短的还有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但也有些人睡眠时间是比较长的,比如说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据说他每天要睡够10个小时才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定自己究竟睡多尝试时间才够呢?韩学青说,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不同的睡眠需求,衡量自己睡眠是否足够的一个主要的标准就是在第二天不觉得想睡。
生活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异态睡眠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不安腿综合征等等。目前在医院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是失眠症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失眠多因心理问题
失眠是在有充分睡眠机会和良好睡眠环境的前提下出现的,判断的依据是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症状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容易醒、多梦、早醒等,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睡眠质量不高也是失眠症的一种表现。随着失眠症状持续时间的增加,患者精神方面的负担也在增加,并逐渐影响到日常生活。不过,韩学青指出,只是一晚两晚的睡不着并不等于患上了失眠症,失眠症的判断要根据病程来决定,只有失眠情况持续一个月以上,并且每周出现3次以上的失眠症状才能按照失眠症来处理。
失眠次数少,时间短一般不认为是失眠症,在生活中引起我们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按照轻重不同,处理方式也有差别。偶尔发生的的失眠对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小,在生活中注意调整就能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属于轻度失眠。如果每晚发生,影响生活质量,并且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如焦虑、疲劳、易怒等问题时,可能已经是中度失眠。到了每晚都失眠,焦虑、易怒等情绪表现突出的时候属于重度失眠,这时候应该尽快找医生寻求帮助。
引起失眠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心理生理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是由于心理引起的生理性失眠,在女性群体中非常多见,往往是由于过分重视睡眠问题反而引起睡眠障碍。这一类型的患者,在青年时期就会表现出睡眠质量差,到了中年期会逐渐增多,在精神紧张或者情绪激动时就会表现得特别明显。症状表现为一到睡觉时间就会习惯性觉得自己会失眠,精神紧张、入睡困难。这类人群的睡眠常常是日夜颠倒,即使睡着了也容易醒。
其次是精神疾病相关的失眠,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有明显的早醒表现,并且早晨起床时抑郁正传股较为明显,到午后就会有改善,这类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睡眠状态也能得到改善。失眠症与抑郁障碍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慢性失眠能够引发抑郁,反之,抑郁也是失眠的重要原因,有三分之二的医院患者伴有入睡困难、早醒等失眠症状。此外,即使在抑郁治疗成功后,失眠仍然会继续存在,这种顽固性的失眠也会影响抑郁患者的治疗。
焦虑障碍相关性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和容易惊醒,常常会谨慎紧张,心慌、恐惧等负面情绪,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一些运动型焦虑,表现为肌肉紧张、不安,随着病情的延续,还有可能出现植物性焦虑症状,如心悸、胸闷、多汗等等。这时往往需要服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才能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