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为什么春天皮肤爱“过敏”?

  我的邻居马小姐一到春天面部皮肤就特别爱“过敏”。上班路上晒一下、逛街的时候风吹一下,都会让她漂亮的脸蛋又红、又痒,有时候还脱皮。多高级的护肤品抹在脸上也不舒服,甚至用凉水洗脸都感觉“杀”得疼。酷爱旅游的她别说去踏青了,连门也不敢出了,真是苦不堪言。

  春天的时候为什么皮肤容易过敏呢?从中医的观点来说,六气当中春主风、五行之中春属木,春天是多风干燥、万物生长的“生发”季节,因此潜藏在人体的各种疾病包括皮肤病在这个时候就容易“蠢蠢欲动”。

  从生活环境来说,冬季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出活动减少,厚重的冬衣把皮肤遮盖得严严实实的,使皮肤像“温室里的花朵”抵抗外界损伤、刺激的能力逐步下降。春季气候变暖,人们脱去了厚重的衣物,户外活动也增多了,而此时皮肤对紫外线等外界各种损伤因素的防护能力却是一年当中最弱的时候,一下子不适应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从皮肤的生理特点来说,春天由于多风、气候干燥而且气温回升,皮肤水分的蒸发、散失的速度比任何季节都快,尤其是暴露在外的面部皮肤极容易失水、干燥。干燥使皮肤的弹性降低,皮肤最外层的角质皲裂、翘起,使原本光滑、润泽的皮肤看上去干燥、脱细碎的皮屑。而且皮肤角质层的不完整使皮肤的水分散失得更快,也使皮肤对外界的刺激更敏感。

  由于皮肤突然从衣物严实的包裹中暴露出来,本身抵抗力弱,又遇上多风、干燥的气候环境,皮肤很容易缺水形成皮肤损伤。角质层完整性被破坏,是皮肤对外界损伤、刺激的抵抗能力进一步降低,遇到风吹、日晒就产生红斑、肿胀的炎症反应就不足为怪了。

  需要说明的是,春季多数皮肤“过敏”属于“敏感”,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过敏”。过敏在医学上属于变态反应,人体一旦对某种物质产生过敏,免疫系统就会牢牢记住,下次再遇到它就会发生反应,引起皮肤的损伤。而敏感则属于在特定的时期、皮肤特定的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一旦皮肤恢复到正常状态,敏感就会消失。

  古人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高明医生不是等疾病发生了才想办法治疗,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着手防治。知道了春天皮肤为什么爱“过敏”,在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首先要为皮肤及时补充水,不能让皮肤缺水。除了要养成每天多喝水的习惯外,对整天“抛头露面”的面部、部和手部的皮肤还要额外补充水分,可以用温水浸泡或用毛巾做湿敷,有条件的使用一些具有保湿作用的护肤品等,对保持皮肤水分、维持皮肤的弹性、保护皮肤角质层的完整性大有益处。其次,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户外活动,让皮肤逐步适应外界的环境。在逛街、踏青的时候,要注意皮肤的防晒和保护。

  俗话说“穿在身上,吃在脸上”,要在春季保护好我们的皮肤,饮食上也要注意调整。比如要少吃花生、瓜子等坚果类的零食和辛辣的食物,以免燥热上火;多吃青菜、水果,适当吃一些肉食等,以保持皮肤的滋润。如果我们注意的皮肤的保护、保湿和营养,马小姐的烦恼就不会找到你了。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王辉)

2012-02-29 13:25:00浏览8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产后抑郁症什么意思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出现的一种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这一病症不仅影响产妇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亲子关系、家庭氛围造成不良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理角度来看,分娩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等迅速下降,这种激素的大幅波动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进而导致情绪调节出现障碍。在心理方面,角色的突然转变,从普通女性成为母亲,面对育儿的压力、对自身能否胜任母亲角色的担忧,都可能使产妇心理负担过重。同时,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缺乏家人的支持与理解,尤其是伴侣的关心不足,以及经济压力等,都可能成为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多样。情绪方面,产妇往往表现出持续的情绪低落,常常莫名哭泣,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快感缺失。认知上,可能出现自我评价降低,过度自责,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累赘,甚至产生伤害婴儿的念头。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身体上,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头痛、背痛等躯体症状。若怀疑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理评估等手段明确诊断。治疗上,心理治疗是重要一环,如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产妇调整负面认知和行为模式。对于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等,但需注意服药期间禁止母乳喂养。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阳光型抑郁症怎么治疗
阳光型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患者在他人面前常展现阳光一面,内心实则深陷抑郁痛苦,其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1、药物治疗:阳光型抑郁症同样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紧密相关,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水平异常。抗抑郁药物可调节递质功能,以氟西汀为例,其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阻止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过度摄取,增加大脑中该递质含量,改善患者低落情绪、乏力等症状,从生理层面缓解抑郁状态,但是用药需遵医嘱进行。2、心理治疗:此类患者长期压抑内心负面情绪,认知模式多有偏差。建议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通过引导患者识别、挑战消极思维,重新构建合理认知。有助于患者学会接纳、表达真实情绪,化解心理困境。3、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对大脑功能恢复意义重大。因为熬夜可能打乱生物钟,影响神经内分泌,加重抑郁。所以建议此类患者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定时上床休息,清晨按时起床。适度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另外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像慢跑、瑜伽,改善情绪状态,提升身体活力。此类患者通常习惯隐藏情绪,但内心渴望被理解。所以建议家人、朋友日常多关注其细微情绪变化,主动沟通交流,给予温暖陪伴。治疗后建议定期复诊,依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平时可记录心情变化,为治疗提供参考,以积极心态配合各项治疗手段,促进疾病的恢复。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能自愈吗
抑郁症不能自愈。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抑郁症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严重影响,还会波及生理健康和日常生活。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和病情特性,患者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摆脱疾病困扰,需要专业的干预和治疗。抑郁症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这些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失衡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等。遗传因素也占据重要地位,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群,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此外,长期的心理压力、童年创伤经历、慢性应激事件等社会心理因素,会使患者大脑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重病情。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行恢复正常。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不会自行好转,若不及时治疗,往往会逐渐恶化。患者的消极情绪会日益加重,可能从最初的情绪低落发展为严重的绝望、无助,甚至出现轻生观念和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体重变化、疲劳乏力等躯体症状也会愈发明显,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同时,抑郁症还可能引发其他精神障碍,如焦虑症、强迫症等,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而且,病情的反复发作会使大脑产生适应性改变,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都会增加。一旦怀疑患有抑郁症,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等,并严格按医嘱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刘赟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抑郁症说白了就是严重缺爱吗
抑郁症通常不只是严重缺爱,该疾病是一种由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的精神障碍疾病,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层面,不能单一归结于某一个原因。从生物学因素来看,抑郁症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紧密相关。大脑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对情绪调节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出现功能异常,如5-羟色胺水平过低时,大脑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就会受阻,进而引发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抑郁症状。遗传因素也是该疾病的原因之一,若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其他成员患抑郁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心理创伤与应激事件也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但这与缺爱有本质区别。比如,经历亲人离世、重大疾病、失业等沉重打击,个体的心理调适机制可能不堪重负,陷入长期的悲伤、焦虑与无助情绪中,最终发展成抑郁症。此外,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压力累积超过心理承受极限,也易诱发抑郁症,这些是外界压力因素导致心理防线崩溃,而非单纯因缺爱。若抑郁症患者身边缺乏理解、支持的家人朋友,在患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情感慰藉与实际帮助,病情可能会恶化。然而,即使拥有充足的关爱,若个体本身存在上述生物学或心理创伤因素,仍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对于抑郁症患者,家属和朋友要给予充分理解与陪伴,避免片面认为只是缺爱问题而忽视患者的感受,以免导致患者的疾病加重。患者自身若察觉情绪持续低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依据病情选用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其能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改善症状。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重塑认知、应对压力,助力康复。日常生活中,患者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提升心理韧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