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大系统、各个器官的功能都会慢慢开始衰退,许多特定疾病的危害性以及死亡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中老年人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控制常见病、多发病,保持健康的身体。
牙不痛绝不意味着牙一定就没问题。例如,刷牙时流血、口臭、牙齿松动、吃热的食物会敏感和酸痛等,都说明牙齿存在问题。
建议:有以上症状时就应该找口腔医生检查和治疗,最好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半年一次。
眼科检查
不要忘记测眼压。临床发现,2%的中年人可能患青光眼,前期常无症状,发现不及时会出现严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此外,不少疾病可通过眼底检查而得以及时发现,如观察视网膜动脉是否硬化,可知全身动脉硬化甚至脑动脉硬化的程度。
建议:45-50岁后,每年应接受1-2次眼科检查(包括查眼压、眼底、视野),以确定有无青光眼或其他疾病。对近期发生视物模糊并伴有头痛者,更需检查眼底。
很多人因为观念问题拒做肛门指检。其实肛指简便易行,发现病变几率高,应是中年人必检项目。一组资料统计,直肠癌80%发生在直肠中下段,8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肛指检查发现,直肠癌漏诊者80%是因大夫未做肛指检查或病人拒检所致。
建议:50岁以上人群,必须每年做1次指检和肠镜检查。有息肉病史、大肠癌家族史、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癌相关标志物检测阳性、粪便隐血检查阳性的高危人群,检查时间则要提前10年,即从40岁开始每年必须坚持做指检。
骨密度检查
骨质疏松在初期的症状并不明显,有时会出现全身骨痛、无力,特别是腰部、骨盆、背部的持续性疼痛,许多人误以为是腰椎的问题。骨质一般从30多岁就开始流失,肌体对骨质中的主要成分钙质的吸收能力逐渐减弱,等发生骨折的时候就已经流失了1/3以上的骨质。
建议:40岁以后,腰部、骨盆、背部如持续性疼痛,就需要检查骨密度,提早防治骨质疏松。
餐后血糖
在一般的体检项目中,多要求空腹测血糖,一些人以为空腹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虽然空腹血糖正常,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值高于正常值,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也属于葡萄糖耐量低减,大血管病变此时警钟已响起。由于许多糖尿病前期无明显症状,等到发现自己有糖尿病明显症状时,实际上已经患糖尿病好几年了。
建议: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的人,除了查空腹血糖外,还应做餐后血糖的测试,做好预防措施。
心脏检查
目前采用的常规体检,对心脏一般靠心电图来检测。现在不少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所以心脏的负担比较大,体检中往往会发现有心律失常、心肌劳累等问题。但是对于隐形冠心病、早期心肌梗死等早期心血管病很难发现,必须再借助其他的检查。
建议:有心律失常、心肌劳累等症状的人,应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脑部CT
日常生活中,脑梗死的先兆可能仅仅是觉得胸闷、头晕、睡眠不好等,人们多以为是亚健康的表现。CT可以检查肿瘤、脑梗死,但常规体检中一般不会查脑部,而且由于费用比较高,许多人一般不会做脑部CT。
建议:经常头晕、头痛、胸闷的人,在经济条件许可下,可以做一做脑部CT检查,排查早期疾病。
防癌检查
人的年龄越大,接触致癌物的几率越多,发生癌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有资料表明,35~50岁年龄组的癌症病死率,已居该年龄组各种疾病死亡的第一位。
建议:50岁以上的人,条件允许,每年最好做一次有关癌症的检查。
甲胎蛋白检测
原发性肝癌多见于中年人,检查甲胎蛋白对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准确率达80%~90%。
建议:40岁之后,应每年检测甲胎蛋白1次。现患乙型肝炎或曾患乙型肝炎者,则应半年检测1次。
记忆体检
65岁以上的老人比较容易患上老年痴呆,而老年痴呆通常在半年到一年才会有较明显的发病变化,因此许多老年性痴呆患者在被确诊时,疾病已发展到晚期,已到了不可逆的阶段。
其实只要简单的记忆体检就能及时发现早期老年痴呆。记忆体检主要检查10种症状:记忆丧失;不能完成熟悉的任务;语言障碍;对时间、地点判断不清;判断力下降;抽象思维能力障碍;常把东西放错地方;行为及情绪改变;性格改变;缺乏主动性等。
建议: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每年的常规体检中,增加记忆检查的项目。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