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医生进行各种屈光手术为患者治疗近视、远视、散光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到了最近几十年,由于各种高精尖技术手段的出现,使得屈光手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眼科科学和眼科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会出现更多安全性、准确性更高的视力恢复方法。对患者而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手术方法。因此,进行专业的检查和必要的咨询尤为重要。
人眼睛的形状决定了光线能否准确地聚焦。光线通过透明的角膜进入人眼,并且穿越瞳孔和晶状体。正常的情况下,光线应该聚焦在视网膜上,但眼睛的曲率与眼睛的长度不匹配的时候,就会产生屈光不正,这个时候,光线就不能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改变眼球的长度目前很难做到,但角膜占总屈光力的70%,于是屈光手术就通过改变眼球前表面角膜的形状或者植入人工晶体来矫正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均属于屈光不正。
近视手术的前期发展
1974年,一种叫做RK的屈光手术被前苏联学者应用于临床。RK(Radialkeratotomy),即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是在角膜表面进行切割,使其在瘢痕修复的过程中改变角膜的形态从而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此手术是治疗中、低度近视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效果的不稳定性及其它并发症而逐渐不被采用。
上世纪80年代,一种新的激光被发明,这就是准分子激光。1983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Stephen医师首先将准分子激光试用于屈光手术,并在动物角膜上开始试验。用准分子激光进行屈光手术,可以精确、定量地进行眼表组织的切削,其安全性和精密度是其它任何技术无法比拟的,它的出现给屈光手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场革命。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进行了PRK的临床试验,实现对于低、中度近视的激光治疗。PRK(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即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其原理是应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中央前表面,使其表面弯曲度减少,曲率半径增加,屈光力减低,焦点向后移至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这就好比在自己的角膜上磨制一副近视眼镜片一样。我国于1992年引进准分子激光技术开展PRK手术,受到众多近视患者的追捧。与RK相比,PRK先进了很多,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效果好,手术并发症少。但由于术后用药周期较长、易出现激素性高眼压、角膜混浊、稳定性较差等并发症,现已很少应用于临床。
准分子屈光手术再度进化。1999年,美国率先应用Lasik手术,用于低、中、高度近视、远视及散光的临床治疗。Lasik(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即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用自动微型角膜板层系统(显微角膜刀)在角膜表面制作一个带蒂的角膜瓣,翻转角膜瓣,应用准分子激光进行角膜基质层的切削,最后将角膜瓣复位。这种方法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层的完整性,避免了术后雾状混浊的发生。我国快速引进了该项技术,并迅速发展。目前该手术适应于近视100-1500度、远视600度内、散光600度以内的患者。由于Lasik拥有技术成熟、效果稳定、并发症少等特点,因此,是目前开展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法。
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迅速发展
随着Lasik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该手术也出现了很多种类。现在比较常见的有:传统Lasik,超薄90LASIK、飞秒制瓣Lasik 、波前像差+虹膜定位引导的个性化Lasik、LASEK、Epi-Lasik。
LASEK与其他Lasik的方法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用显微角膜刀来做瓣,而是用酒精分离出一个厚度为60-80微米,直径8-10毫米,蒂的弧度为30度的上皮瓣,掀开上皮瓣后用准分子激光进行原位磨镶来改变角膜的屈光率,从而达到矫正近视、远视、散光的目的,而后将上皮瓣复位。此手术适合高度数,角膜相对较薄的患者。LASEK手术跟Epi-Lasik手术一样对医生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同样需要佩戴数日隐形眼镜。
波前像差技术的特征在于手术前的检查。检查过程中使用波前像差技术,不仅仅是通过单纯的角膜整形来矫正视力,同时还能矫治决定视觉质量的高阶像差。因为有矫正高阶像差的步骤,因此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手术比起通常的Lasik手术,术后看东西时更加清晰,也提高了夜间视力。
简单地说,虹膜定位技术是应用每个人眼的虹膜跟其指纹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术前会对虹膜进行拍摄。因为术前和术中,人的眼睛会有一定的旋转和移位,那么,有了虹膜定位技术之后,就可以弥补人眼睛的旋转角度,使手术的精确性达到极限。
Epi-Lasik与原来使用的微型手术刀的Lasik不同,Epi-Lasik使用的是超薄式的微型手术刀,可以在更薄的角膜上切割出角膜瓣。因此,角膜薄的人也可以接受激光视力恢复手术了。但是,Epi-Lasik手术比起通常的准分子激光视力恢复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是传统近视激光手术的飞跃。该技术运用虹膜识别眼球旋转定位以及波前像差引导等技术,使手术的精确性得到提升,术后除了能够获得超过戴框眼镜和隐形眼镜的最佳矫正视力外,还能极大提高视觉品质,看的更清晰、更舒适。该手术也已经在我国广泛应用。
IntraLase laisk,是现在比较主流的Lasik手术方法。IntraLase,即飞秒激光,是用激光刀取代机械角膜板层刀来做瓣。与机械性角膜板层刀相比,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其最大的优势是可制作出精确性极高的角膜瓣。用飞秒激光来制作角膜瓣,可以大大提高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手术安全性,尤其对角膜偏薄、角膜曲率变异大、高度近视的病人来说是一大福音。飞秒激光制瓣技术把激光治近视手术推向了一个更准确、更清晰、更安全的新高度。
在此基础上,屈光手术还在进化。一种先进的治疗近视手术ICL(Implantable Contact Lens),即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高度近视的眼内屈光手术,可用于矫正10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超高度近视和角膜薄的患者。通俗的讲,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就是将一个特制的“镜片”植入患者眼内,使得物体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让患者永远的摘掉近视眼镜。与准分子相比,虽然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也用来矫正屈光不正,但准分子手术依然是近视、远视、散光患者的首选。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发展,非但不会取代准分子手术,恰恰相反,该手术的出现成功的弥补了准分子激光手术所不能达到的区域。目前,此手术已在全国范围得到广泛开展。
其他治疗近视的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对眼部疾病的全方位研究,陆续出现了多种有效预防、治疗近视的方法,如:针灸、耳穴贴豆法以及各式新型有治疗效果的眼镜等。
针灸治疗近视的适应人群为8~16岁、近视300度以下青少年人群,尤其以短期内视力明显下降、假性近视患者为主。年龄超过16岁,近视达到600度以及有家族近视遗传史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针灸治疗近视取穴主要是眼周局部、四肢以及背部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起到疏经活络、行气活血、补益肝肾、振奋阳气的作用,从而明目。针灸的同时,再配合颈项部的推拿,增加椎动脉供血,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增加眼部营养,从而提高疗效。
针对假性近视可恢复的特点,采用一种耳穴贴豆的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又能够消除儿童对扎针的恐惧,利用耳朵的许多穴位,按照整体辨证的指导思想,调理脏腑的功能,来达到消除眼部疲劳,使视力恢复正常的目的。
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款只需在睡眠时配戴的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隐形眼镜,是根据每位患者的角膜形态和屈光状态而设计的,起到控制近视继续发展的作用。这种名为角膜塑形Ortho-k镜的硬性隐形镜片与可透气的隐形眼镜相类似,是针对每位近视患者的个体情况设计的。近视患者只需如常配戴,晚上睡眠时也不用摘下,而每周至少连续配戴三晚,其角膜形状便可逐渐获得矫正。
(责任编辑: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