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孕期B超 做还是不做?

  B超无辐射

  直到差不多临产,小李想着胎儿已经长大,超声应该不会再有影响,才在医生的一再催促下,去作了孕期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超声检查。万万没想到,B超真的发现胎儿有严重的脑积水,最后不得不引产,为这个悲剧画上了句号。

  医生的话:在孕期,一些胎儿的异常,诸如脑积水、心脏畸形、肢体畸形、唇腭裂等,在母体身上并无明显反映。这与孕妇既往身体的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是抽血检查,也不一定能够发现,但通过孕期超声,或能窥见一斑。

  超声检查是利用人体不同组织对超声波(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波)反射特性不一的原理成像,与胸片、cT等利用x射线成像的原理有本质性区别。因此,超声检查实际上不存在“辐射”问题。

  临床超声检查是安全的

  引产后小李多年未见动静,后经坚持治疗才成功再受孕。但在停经两个月后,不知为何,她连续几天出现下腹坠胀痛。于是,医生为她开了经阴道超声检查。

  这又让小李犯难了:这么早就作超声检查对胎儿安全吗?而且长长的探头放到阴道里,会不会有问题呢?

  医生的话:超声检查的安全性问题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超声波虽然不存在辐射,但它对人体组织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其影响主要集中在发出热量及产生空泡两个方面。在实验室条件下,大功率、长时间的超声波照射可能造成明显的组织损伤。但在临床工作中,每台超声仪器的输出功率都有严格的限制,同时每次超声检查照射的时间也不会太长。超声在世界上广泛应用,至今三十多年,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大样本研究报道,证明超声检查对胎儿在宫内或分娩后的生长有明确的影响。

  因此,目前我们的观点是,临床超声检查还是安全的,有必要就.应该作,但一些没必要的超声检查,如性别鉴定或为胎儿拍照留念等,就尽可能不作。

  至于小李,她早孕期出现下腹痛、阴道流血等,不能排除宫外孕、先兆流产等情况,作超声检查有据可依。而且经阴道超声检查,探头仅是放在阴道里,与宫腔内的胎儿并无直接接触,与经腹部超声相比,它实际并无更多的风险。相反,由于更贴近子宫,更能早期发现胚胎是否有心跳,以及有助于了解盆腔及双侧附件情况。

  妊娠各期,B超检查有侧重

  经过医生的耐心解释,小李终于消除疑虑,欣然接受了经阴道超声检查。检查结束,医生对小李说:“现在的情况是宫内妊娠,胚胎相当于孕8周大小,看到胎心搏动,但还看不出胎儿有无畸形。要等到孕20周左右,再作个详细的彩色超声。”

  对此,小李疑惑了:超声检查不是什么都能看到的吗?怎么还要等?彩色超声与黑白超声又有什么区别呢?

  医生的话:孕期超声在不同孕周所观察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在早孕期(孕12周前),B超主要关注的是怀孕的部位(如宫内还是宫外),以及胚胎是否存活等。另外,在孕3个月时,还可以进行颈后透明层(NT)的检查,以判断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等染色体非整倍体性疾病的风险。

  中孕期(主要是孕5~6个月),胎儿大小适中,羊水量充足,更易观察胎儿的主要结构,因此,这个时期是进行胎儿畸形超声筛查的黄金时期。

  孕晚期(孕8个月后),虽然胎儿长大了,但由于胎儿蜷曲、胎位等因素影响,看胎儿结构反而不如孕中期清晰。因此,该阶段超声检查的目的在于观察胎儿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在足月后明确胎位、预测胎儿体重,为判断分娩方式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般来说,正常妊娠期可作3~4次超声检查。

  与普通黑白超声比较,彩色超声能观察到动态的血流,了解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尤其关键的是,彩色超声的成像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发现一些细微的结构差异,因此,进行胎儿畸形筛查时首选彩色超声。近年来逐渐普遍起来的三维超声,由于能让准父母直观地看到未来宝宝的样子,故深得准父母的喜爱。同时,三维超声也能提供二维彩色超声不能获得的切面,以判断胎儿组织结构的情况,但三维超声技术要求更高,花费也更多。总的来说,目前绝大多数的胎儿畸形,用二维彩色超声检查就已经可以确诊了,在这点上,彩色超声与三维超声并无太大区别。

  孕期超声检查有盲区

  小李在安胎治疗后,症状好转,继续妊娠。在孕5个多月时,她接受了彩色超声胎儿畸形筛查。当她刚从检查床上起来,便焦急地询问:“医生,我的BB正常吗?健康吗?”医生回答:“就目前来说,在可观察范围内,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结构异常。”

  小李迷糊了:此话怎讲?难道还有检不出来的问题?

  医生的话:“我的BB正常吗?健康吗?”是超声医生最常被问到,而又最难回答的一句话。

  首先,所谓的“正常”、“健康”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正常”除了结构上的正常外,还应包括功能上的正常,而超声检查一般只能明确结构问题,至于其他功能是否健全,以后是否聪明伶俐,是否容易得病等,超声医生并不能作答。

  另外,即使是对胎儿畸形的筛查,有些组织结构也是B超检查不出来的。比如胎儿的耳朵,除非胎位适宜。或者检查时间足够长,否则只能看到胎儿的一侧耳朵,另一侧由于受压,可能根本无法看见。与此同时,胎儿结构的异常也可能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变得明显。比如胎儿卵巢囊肿,通常在早孕期及中孕期均不明显,只有在晚孕期才能发现。

(责任编辑:周奕桦)

2008-03-20 01:23:00浏览5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猩红热皮疹怎么治疗
猩红热皮疹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菌治疗、皮肤护理、饮食调整等。若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如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1、抗菌治疗: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因此抗菌治疗是关键。青霉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若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的 50S 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用法为口服或静脉滴注,同样需遵循医嘱使用。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至关重要。每日用温水轻轻擦拭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清洁剂,防止加重皮肤不适。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与皮疹的摩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以免引起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若皮疹出现脱屑,不要强行撕扯,让其自然脱落。对于皮肤瘙痒明显的部位,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保护及轻度止痒作用,涂抹后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缓解瘙痒。3、饮食调整: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身体的炎症反应,使皮疹及其他症状加剧。减少粗糙、过硬食物的摄入,防止损伤口腔及咽喉部黏膜,因为猩红热患者咽喉部常有充血、水肿等症状。增加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以及水果,如橙子、苹果等,可补充维生素,促进身体恢复。建议若怀疑患有猩红热出现皮疹,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咽拭子培养等,明确诊断。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按时按量使用抗菌药物及其他对症治疗药物,不要自行停药或换药。病愈后,注意休息,加强锻炼,预防再次感染。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猩红热皮疹是由什么引起的
猩红热皮疹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因包括非疾病因素如接触传播、环境卫生不良、季节因素等;疾病因素则涉及链球菌感染、免疫反应异常、并发症等。一、非疾病因素:1、环境卫生不良:环境卫生条件差会增加猩红热的传播风险。例如,通风不良、空气不流通的环境有利于链球菌的存活和传播。此外,卫生设施不完善、清洁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导致链球菌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增加感染机会。2、季节因素:猩红热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低温干燥的环境有利于链球菌的存活和传播,同时寒冷季节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增加了密切接触的机会。二、疾病因素:1、链球菌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猩红热皮疹的直接病因。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是导致皮疹的主要原因。红疹毒素可引起全身小血管扩张和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和点状皮疹。链球菌感染不仅引起皮疹,还可能导致咽炎、扁桃体炎等局部症状。2、免疫反应异常:免疫系统在猩红热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某些个体对链球菌毒素的免疫反应异常,可能导致皮疹的严重程度增加。例如,既往有链球菌感染史的患者再次感染时,免疫反应可能更为剧烈,导致皮疹范围更广、症状更重。对于已经确诊的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同时密切监测并发症的发生。猩红热皮疹的就诊科室1、感染科:猩红热皮疹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感染科是首诊科室。感染科医生可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咽拭子培养)明确诊断,并制定抗生素治疗方案。2、皮肤科:若皮疹症状显著或伴有皮肤并发症,可就诊于皮肤科。皮肤科医生可评估皮疹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并提供局部治疗建议以缓解症状。3、儿科:猩红热多见于儿童,儿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儿童猩红热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儿科医生可综合评估患儿的全身状况,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并提供针对性治疗。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疹全身都是怎么办
皮疹全身都是可通过皮肤护理、寻找并去除病因、药物治疗等方法处理。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的表现形式,可由过敏、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全身出现皮疹意味着病情相对广泛,需及时处理,建议立即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损伤皮肤屏障。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皮肤水分流失加重不适。清洁后及时涂抹保湿产品,如凡士林、尿素霜等,保持皮肤湿润,有助于缓解瘙痒,促进皮疹恢复。避免搔抓皮疹部位,搔抓易导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使病情加重。2、寻找并去除病因:积极排查导致皮疹的原因。若是接触过敏原引起,如食物、药物、花粉等,需明确过敏原并避免再次接触。对于因感染诱发皮疹的情况,要积极治疗感染源,如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炎症、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等。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需针对具体疾病进行规范治疗。3、药物治疗:患者需遵医嘱根据皮疹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药物。如果是过敏导致的,可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能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瘙痒、皮疹等症状。对于炎症较明显的皮疹,可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发挥抗炎、抗过敏作用;病情严重时可能需口服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若是感染引起的皮疹,细菌感染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使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观察皮疹的变化,如颜色、形态、面积、是否有新皮疹出现等,并记录下来供医生参考。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对皮疹部位的摩擦。若在治疗期间皮疹加重、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复诊。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