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常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艾滋病 > 艾滋常识

艾滋病心理反应及应对方法

举报/反馈
2009-06-05 09:37:0039健康网社区

  【摘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1981年新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且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蔓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中,甚至部分非感染者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良好的心理状态可缓解病情,利于治疗。因此,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反应;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09)-01-0113-2

  AIDS迅速在全球广泛流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到2010年中国HIV感染者将达到1000万[1]。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的歧视和敌意,使患者在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遭遇诸多困难,造成了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常表现为敏感多疑、悲观失望、愤怒恐惧等不良心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十分重要[2]。

  一、AIDS的心理反应

  由于AIDS迅速蔓延,且没有治愈的有效方法,人们对艾滋病的关注和恐惧程度也不断提高。不仅在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中,甚至某些非感染者也存在对AIDS的恐惧。 

  1、非感染者中的心理反应:艾滋病恐惧症俗称恐艾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1)对自己的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对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做出病理性解释,其观念十分牢固。(2)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阴性的检查结果和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打消其疑虑,对医药知识特别感兴趣,常对号入座。(3)常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4)妨碍生活及社会功能。

  2、感染HIV者的心理反应:在得知HIV抗体血液检测阳性结果时,会沉浸于极度失望的悲伤之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反应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危机之中,是涉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整体反应。表现为1)认知功能降低:注意力集中于生死、困境,感到生活无意义等,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减退。2)情绪情感异常:震惊、否认、悲哀或易激惹、冲动或面无表情,呈木呆状。3)行为被动:缺乏精神活力,消极情绪无法自控,浑身无力或过于冲动。

  第二阶段:稍后数日,若得不到有效的危机干预与心理支持,多数人会明显出现焦虑和抑郁,感到乏力、疼痛、失眠等。常体验到无助、孤独、内疚、自尊丧失等。由于对生活与未来失去信心,自杀随时可能出现。

  第三阶段:在危机出现6-8周后,危机症状有所缓解,但将面临社会压力与排斥、经济等问题,心理上焦虑与抑郁会反复出现,社会交往能力退缩,自我封闭。

  3、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的心理反应: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是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盗汗、乏力等,间断或持续3个月以上;两个以上的非腹股沟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5~6个月;体重下降10%以上;伴有非致命性真菌、病毒及细菌等条件性感染。此阶段的心理反应最为剧烈。

  休克期:得知HIV检验结果阳性时,出现脸发白,十分激动或烦躁不安,或似乎若无其事。失眠,可能有现实感丧失或人格解体、心动过速、出汗、惊慌或过度换气。

  否认期:生活如前,或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躺在床上用床单蒙着头,以图否认世界的存在,实际上暗中接受了这种现实。 

  罪恶感、愤怒和害怕期: 同性恋病人可能回顾往事,为自己的性行为感到苦恼。可能导致迁怒于情人、朋友、家庭、甚至社会。当这种愤怒变为内向化后,引起可怕的噩梦,以及死亡和将死的思想。 

  新的生活方式期:在从否认到逐渐认可的现实化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包括安全的性行为(不再同性恋),心理上的苦恼减少,更注意饮食营养,减少夜生活。

  悲伤期: 可能丧失所有一切,包括健康、工作、社会地位、朋友、爱人、家庭、尊严。他们可能变为慢性焦虑和抑郁,需要心理治疗,甚至精神病学治疗。

  认可和现实回避期:一旦经过了整个失望过程,病人心理变得更沉静,并能具体考虑其实际健康状态。此期病人很少有侵入性思想,且恢复了心理上的平静,可以讨论问题。 二、心理卫生指导

  患者被确诊或被怀疑为艾滋病时,对艾滋病这一病症了解较少,引起心理应激矛盾冲突。给予心理卫生指导, 解释听到这类坏消息后的自然心理反应过程,可能很起治疗作用。

  1、非感染者心理反应的应对处理:应注意倾听患者的诉述,认真讲解本病的已知传染途径和不会传染的一些活动,具体分析患者所遇到的情况就可解除忧虑。另一部分非HIV感染者由于心理脆弱或性行为方面的罪恶感,加上对AIDS的恐惧,导致出现“假艾滋病”。尽管反复查证他们不可能接触HIV,抗体检查也是阴性,但他们仍不相信自己是健康人,提出许多躯体方面的主诉,如乏力、体重减轻等,并认为肯定是HIV感染的证据,已经达到了强迫观念的程度。这种心理精神综合征,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精神病学治疗。

1/2上一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