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艾滋通过断背行为肆意传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日前完成的研究报告《中国艾滋病防治相关政策分析》提出,目前主要的三类艾滋病流行的桥梁人群分三类,静脉注射吸毒者、商业性服务工作者和男男性行为者。我国现行政策模式主要是应对前两个人群,而对于有明显上升趋势的男男性行为者人群,现行工作模式效果不佳,寻找新的针对性办法是当务之急。

艾滋通过断背行为肆意传播

新疫苗使人染艾滋风险降31%

  男男性行为者是艾滋病的脆弱人群。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出现就是在男性同性恋人群中;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美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男同性恋者;至1993年年底,美国已发现的31万例男性艾滋病病人中,62%是男男性行为者;1989年我国发现的第一例经性传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中国人,就是有多个同性性伴的男子;在2008年卫生部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中,异性性传播占40.4%,同性性传播占5.1%,男男同性性传播则从2005年的0.4%上升到2008年的5.1%;北京地区2008年1~10月发现报告的755名艾滋病感染者中,248名因由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已明显高于异性性行为、吸毒感染和继往(采)输血感染的人数。

  种种数据显示,随着性传播已成为我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男男同性性传播也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的“重要角色”。

  为了掩饰自己的性取向,多数同性恋者保持着表面上的异性关系或传统婚姻,但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的同性性行为。男男同性恋的不安全性行为和多性伴的特点,使他们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桥梁人群,导致病毒在男男性行为者之间、男男性行为者与其女性配偶间传播,进而向其他人群扩散,最终使艾滋病从脆弱人群扩散到一般人群。

  报告认为,要开展好针对男男性行为者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不能遵循政府部门作为实施主体的干预模式。

  男男性行为者人群活动的隐蔽性强,广大的社会大众,包括卫生部门的疾病控制人员,对这个人群缺乏认知。

  另外,男男性行为者人群与静脉注射吸毒者和商业性服务工作者不同,其行为并未违法。因此,如果沿用既有模式,依靠行政系统的强大力量,无法触及到这一人群,更无法通过强制性的措施和手段来针对人群开展工作。

  报告指出,我国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生存方式、活动特点和特殊需求缺乏基本了解:

  第一,男男性行为人群多是以“家族”形式存在的,家族的结构犹如水中涟漪,内核部分是一对伴侣(类似异性恋人群中的夫妻),两人既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有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指场所),且人缘特别好。在这对伴侣周围,汇聚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组成核心圈。在核心圈外,每人基于自己的人脉,又延展出更大的圈子,依此外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如果不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这种生存方式,不知道把核心圈中的人物发掘出来,发动起来,根本无法开展工作。

  推荐阅读>>>新艾滋疫苗有效率达80%

 艾滋通过断背行为肆意传播关注艾滋病 关爱生命>>>39健康网艾滋病频道

(实习编辑:吴春丽)

2009-10-02 07:05:00浏览30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