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野外急救 准备13种武器

  在野外穿越或探险时,除了要配备那些专业装备外,还建议你带上一个小小的野外急救盒(或者你也可以称它为“野外求生盒”)。别看它小,在关键时刻说不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盒:

  最好选择一个铝制或不锈钢制的饭盒(最好是带把手的)。因为饭盒本身可以用来加热、提水或者化雪,都能发挥作用。塑料盒虽然轻,但无法加热,使用就受到了限制。同时,饭盒的金属盖可以当做反光镜使用,关键时刻可以发出求救信号。

  工具刀:

  在野外配一把多功能的工具刀是绝对有必要的。虽然不一定要使用类似兰博用的丛林格斗刀,但是瑞士军刀是必不可少的。它除了集成常规的小刀、起子、剪刀以外,还有锯、螺丝刀、锉刀等,甚至还带有一个放大镜!

  针线包:

  无论是红军长征的年代还是现代化的军队中,针线包一直是军队的野外必备品。当然,现代针线包的功能已经不仅是原来单纯的缝缝补补,针不但可以挑刺,更能在有些时候弯成鱼钩,改善伙食,甚至是救命(当然你的针线包里起码得配两根钓鱼线)。

  火柴:

  在野外,火种几乎是一切。带上防风防水的火柴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你买不到这样的火柴,也可以自己DIY一些。方法很简单,先将蜡烛融化,均匀地涂在普通火柴上,使用的时候,将火柴头上的蜡除掉即可。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我们DIY的火柴“强大”的防风防水功能,可以把它们放在空的胶卷盒内。磷皮(就是擦火柴用的)也绝对不能忘了的,否则我们DIY的努力就白搭了。

  蜡烛:

  一小节蜡烛在野外是绝对有用的。你所带的手电、头灯等现代化照明装置,随着电池的耗尽而变成摆设。这时的蜡烛就显示其“英雄本色”了。蜡烛除了照明,还可以取暖(不过别把手指头当成要烤的土豆)、引火。如果你把一个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做成灯罩,你就拥有了一盏野外使用的防风灯,它的“功率”够大,工作效率也提高不少。

  求生哨:

  其实就是一般的哨子,不过在野外,哨子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在球场上吹的黑哨。现在它可以救你的命。当你遇险时,可以用哨声引来救援,或者吓走一些小野兽(不过如果是老虎、熊等猛兽的话,不吱声是最佳选择)。

  铝膜:

  这是一张2x2米的镀铝的薄膜,有金色和银色两种。它不但可以防风防雨,也可以支起来做成一个凉棚,防止太阳直射。在寒冷地区,可以用它裹住自己,保持体温。铝膜的最大作用是可以反光,使救援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你。平时也可以把它铺在地上当地席使用。

  指北针:

  即便你带上了GPS,你的手表也带有电子罗盘,有些原始的指北针还是必不可少的。在野外,谁都无法保证先进的设备不出岔子,这时,小小的指北针可以帮你找到回家的路。

  医疗胶布:

  不要小看任何一件小玩意儿,它可是最快的修补剂。当你外衣被划破、帐篷被吹裂时,它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虽然它的基本功能是粘贴纱布,但稍微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你能发现它能派上的用处会大得多。

  燕尾夹:

  虽然是很普通的办公用品,但在野外,它能在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它曾经被用来夹过断裂的背包带、开线的裤子、脱了底的鞋……虽然我们并不想让它发挥作用,但多备上几个,也许会有用。

  铅笔:

  在野外想写点东西,用什么笔?派克吗?不,最昂贵的未必是最好的。野外严酷的环境,使得铅笔成为我们的最佳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建议选择2B以上的铅笔。

  纸:

  最好是即事贴,如果是白色更佳。

  几个瓶子:

  分别放上食盐、水果糖、维生素C。这些不起眼的食品在危急关头可能是救命的良药。

  最后,建议你在急救盒外面再套上个防水的密封袋(家用的冰箱密封保鲜袋就可以了,如果备一个专业的防水袋,那更是万事OK了)。

(实习编辑:伍智聪)

2009-12-07 07:22:00浏览3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卢成瑜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儿童过敏了怎么办
儿童过敏了一般可以通过远离过敏原、调整饮食、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1、远离过敏原儿童过敏可能是接触到过敏原,比如动物皮毛、花粉等,也可能是吃了容易过敏的食物,比如芒果、海鲜等。因此家长要注意让儿童远离过敏原,以免导致过敏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恢复。2、调整饮食儿童过敏后也要注意调整饮食,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适当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菠菜、苹果等,也可以适当喝温开水,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病情恢复。3、外用药物儿童过敏后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红肿、丘疹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涂抹炉甘石洗剂、复方地塞米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缓解皮肤瘙痒的症状,同时也可以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抗炎、抗过敏的作用。4、口服药物如果儿童过敏的情况比较严重,通过上述治疗无法改善,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组胺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氯雷他定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等,能够起到抗过敏的作用。5、物理治疗儿童过敏也可以通过物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改善,如冷敷、热敷等,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同时也要避免吃容易过敏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如果儿童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儿童过敏性咳嗽吃什么药
通常情况下,过敏性咳嗽指的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建议儿童可以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胶囊、孟鲁司特钠片、灯台叶颗粒、倍他米松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1、氯雷他定片 氯雷他定片是一种抗组胺类药物,可以缓解过敏性疾病引起的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2、盐酸西替利嗪胶囊 盐酸西替利嗪胶囊是一种长效的、具有选择性的三环类抗组胺类药物,可以通过选择性地拮抗H1受体,从而发挥抗过敏作用。 3、孟鲁司特钠片 孟鲁司特钠片是一种副作用较小的抗过敏药,可以用于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但服用时可能会出现腹痛、头晕等不良反应。 4、灯台叶颗粒 灯台叶颗粒属于中成药,具有清热、化痰、止咳的功效。如果儿童出现过敏性咳嗽,建议可以遵医嘱使用灯台叶颗粒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不适症状。 5、倍他米松片 倍他米松片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等功效,在临床上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急性白血病等疾病。 建议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避免盲目用药,以免诱发不良反应,损害身体健康。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陈剑锋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效果好的儿童过敏药有哪几种
临床上,一般不存在效果好的儿童过敏药有哪些的说法。临床上常见的抗过敏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免疫抑制剂等。建议患儿遵医嘱使用药物。1、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是一类抗过敏的药物,主要通过阻断组胺与效应细胞膜上的组胺受体结合,从而抑制效应细胞反应,起到抗过敏的作用。常用的抗组胺药物有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片等。2、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过敏药物,可以通过选择性抑制气道中的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从而阻断炎症细胞的激活和聚集,达到改善气道炎症的作用。常用的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有孟鲁司特钠片、普仑司特胶囊等。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一类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的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过程中过强的免疫应答,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丙酸倍氯米松鼻气雾剂等。4、肥大细胞稳定剂肥大细胞稳定剂是一类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其脱颗粒而发挥效用的药物,可以缓解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痒、喷嚏等症状。常用的肥大细胞稳定剂有富马酸酮替芬片、扎鲁司特片等。5、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减轻过敏反应的程度的药物。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等。建议患儿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上述药物,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反应,造成病情加重。同时,建议患儿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如果患儿服用上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张碧云主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儿童过敏性咳嗽忌口
过敏性咳嗽患者的忌口有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寒凉食物等。过敏性咳嗽是指过敏性鼻炎等相关因素引起的慢性咳嗽,可能是吸入过敏原、食用过敏食物等引起的。 1、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包括辣椒、生姜、大蒜、酒等。这些食物刺激性比较强,可能会加重呼吸道的症状,还可能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情况,影响身体恢复。 2、油腻食物 油腻食物有肥肉、油炸食物、奶油蛋糕、炸鸡柳等。油腻食物含有较多的脂肪,食用后会增加身体代谢的负担,还会造成咽喉部黏膜的刺激,可能会加重患者咳嗽、咳痰的症状。 3、寒凉食物 寒凉食物包括冰淇淋、冷饮、冷冻水果等。患者吃了寒凉食物后,可能会对气道造成刺激,导致气道痉挛,使咳嗽加重。 此外,过敏性咳嗽患者还要忌口甜食、海鲜、浓茶等。过敏性咳嗽的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过敏原,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远离过敏原,这样才可以避免过敏性咳嗽反复发作。患者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雾化吸入缓解症状。平时患者要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可以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并且要多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