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女性心梗有哪些特点

  冠心病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老年人中较为常见且危重的疾病之一,我们不仅要关注其救治,还要关注其在发病情况、危险因素、临床症状、病情发展等方面的特点,以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放矢地开展防治。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相比,心梗的发生与发作更加具有特点,简介如下:

  发病情况:具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的特点。50岁之前,女性冠心病的患病率很低,到了55岁亦极少发生,但从56岁开始女性心梗的发病率迅速增高,65岁左右达到高峰,持续大约10年左右,76岁后方降下来。因此,心血管专家认为,女性心梗的第一个特点即它在女性中的高危对象几乎全是老年人。

  危险因素:与多种疾病危险因素有关。除与肥胖、活动量小,摄盐重、剧烈活动、情绪波动等常见心梗危险因素有关外,女性心梗在病因及诱因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常常是多个心血管病并存,使得其在老年后患病率迅速增高。

  临床症状:症状复杂且不典型,这是女性心梗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发病早期症状多为胸闷、心悸头痛,头晕、腰背痛、呼吸困难或上腹饱胀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以表现为突发晕厥意识障碍心律失常,但缺乏典型心梗的症状-剧烈胸痛。因此,女性心梗易被误诊。对此要提高警惕,一旦老年女性出现上述临床表现且具有突发性特点,就要虑及急性心肌梗死,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加以确诊并积极救治。

  病情发展:病情重,相对病死率高是女性心梗再一个临床特点。资料显示,55~75岁女性心梗的病死率达38%以上,男性约为17%左右,差距甚大。因为女性心梗以老年人居多,多与其他心血管病合并存在,一旦发病,病情复杂且重,并发症如休克、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又多,故而救治难度大,病死率增高。

  防治原则:50岁后要加强体检,对自身状况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一旦出现可疑症状或心梗发作,应不失时机地去医院救治,以阻断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率。

(实习编辑:伍智聪)

2009-08-31 07:42:00浏览4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邬喆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母婴传播乙肝的症状
乙肝一般指的是慢性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一般有食欲减退、皮肤发黄、肝区疼痛、腹胀、腹泻等,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食欲减退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如果患者在怀孕期间感染了慢性乙型肝炎,可能会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导致胎儿出现肝功能损伤的情况,从而引起食欲减退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以促进身体恢复。 2、皮肤发黄 此外还会导致婴儿皮肤出现黄的症状,主要是因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受损,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从而出现皮肤发黄的症状。 3、肝区疼痛 如果患者感染了慢性乙型肝炎,可能会导致肝脏组织受到损伤,从而引起肝区疼痛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片、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等营养肝脏的药物进行治疗。 4、腹胀 如果患者感染了慢性乙型肝炎,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异常,使胆汁的分泌减少,从而引起腹胀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多潘立酮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腹胀的情况。 5、腹泻 如果患者感染了慢性乙型肝炎,可能会导致肝功能下降,使肠道内的有益菌减少,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从而引起腹泻的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玉米、红薯等,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腹泻的情况。 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清淡,可以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如柚子、丝瓜、茄子等,保证睡眠,减少熬夜。同时,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辣椒、炸鸡、烤鸭等。若患者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母乳喂养怎么避免母婴传播
母乳喂养可以通过健康筛查、保持正确的喂养姿势、合理安排哺乳时间、避免混合喂养、及时断奶等方式来避免母婴传播。1、健康筛查在怀孕前和怀孕期间,母亲应该遵医嘱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乙肝两对半、HBV-DNA等,以确保自身没有感染乙肝病毒等传染病。如果有感染,母亲应该及时进行治疗,并在治愈后再进行母乳喂养。2、保持正确的喂养姿势在母乳喂养时,母亲应该保持正确的喂养姿势,避免乳头或乳房被婴儿咬破或擦伤,以减少血液或乳汁中的病毒进入婴儿体内的机会。同时,母亲在喂养前应该彻底清洁乳头和乳房,避免细菌的传播。3、合理安排哺乳时间如果母亲感染了乙肝病毒等传染病,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哺乳时间,避免在传染期内母乳喂养。一般来说,乙肝病毒感染者在肝功能正常、HBV-DNA阴性、大三阳转小三阳等情况下可以母乳喂养,但仍然需要避免在病毒复制活跃期进行母乳喂养。4、避免混合喂养在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该尽量避免混合喂养,即用奶粉等替代母乳。如果必须使用奶粉等替代品,应该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奶瓶和奶头,以避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5、及时断奶如果母亲在喂养期间出现发热、乳房疼痛等症状,可能是乳腺炎等疾病的征兆,此时应该及时断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如果母亲在喂养期间感染了传染病,也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及时断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来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此外婴儿也应注意自身的保暖情况,根据天气增减衣物。若母亲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