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技术

  (一)检验方法

  1.样品采集

  以无菌方法采取具代表性的样品,置灭菌的容器内。一般采集患者粪便、呕吐物和中毒的可疑原因食品。常见可疑的食品有鱼、虾、蟹、贝等海产品及其他有关的食品。若上述食品均为煮熟品,也可检验它们的包装物、烹调用具等。

  副溶血弧菌不宜在低温环境中生存,故采集到的样品应尽快送往实验室,不宜冷冻保存运送,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2.分离培养

  副溶血弧菌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蛋白胨水中均可生长。在含盐3.5%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0.5%盐时可生长,12%以上及无盐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发育温度为30-37~C,以37~C最佳。生长的pH范围是7.0-9.5,最适pH为7.7~8.0,需氧性强,厌氧生长很缓慢。多数菌株于肉汤、蛋白胨水等培养基中呈浑浊表面形成菌膜。R型菌发生沉淀。厌氧培养48h以上,才见生长。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常呈圆形隆起,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多数菌株继代后,呈不正圆。粗糙型菌落,灰白半透明或不透明,在EMB琼脂上不生长。某些菌株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生长者,其菌落为圆形、平坦、半透明或浑浊略带红色。从腹泻病例初次分离到的菌落多较典型一般不形成色素。食品中分离到的菌株,多为R型。胆酸盐稍有阻止该菌扩散的作用,血平板上可见溶血环。在氯化钠蔗糖平板上菌落呈绿色。S.S琼脂上菌落中等大,无色透明、扁平、有动性,不易被接种环挑起。 该菌对乙酸,90%以上菌株对0/129抑制弧2,4-二氨基-6,7-二异丙基喋啶)敏感。该菌的溶血作用是因其具有耐热性溶血素,这种溶血素是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000的酸性蛋白质,对心脏有毒性,是一种即时型致死毒。

  (二)动物试验

  经上述试验符合副溶血性弧菌的菌株接种于3.5%NaCl蛋白胨水中,经16-18h培养后,小鼠腹腔注射0.3ml,观察2-3天。小鼠症状为竖毛,不活泼,食欲不振,腹部贴饲养罐底,呼吸困难,步态蹒跚有时呈痉挛性跳动、四肢抽搐及尾部痉挛性振动,多于24-48h内死亡,将死亡小鼠作剖检与分离培养。

  (三)患者血清凝集试验

  从患者分离的S型菌株,接种于3.5%食盐的琼脂斜面,37C培养24h,以无菌生理盐水洗下稀释成每毫升含菌10亿个的菌液沸水煮1h,加入0.5%苯酚即成O抗原。将其与患者血清作试管凝集试验:血清稀释为(1:10)~(1:640),于37~C过夜,观察。凝集价在(1:80)一(1:160)为阳性,1:40为可疑。通常发病10天后凝集价开始下降。

  (四) KP溶血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绝大部分都能产生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并能在鲜血平板上产生一种特殊的溶血现象,叫做神奈川现象(kanawaga phenomenen,KP)。该试验需经过前增菌、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培养后,挑取可疑菌落接种到鲜血平板上,置于37℃孵箱中过夜,如菌苔周围出现透明溶血环,即为KP阳性,据此诊断样本中含有Vp。该试验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最基本的方法,能把绝大部分副溶血性弧菌检测出来,但操作烦琐、所需时间长(约4天),而且存在部分TDH-株,易漏检,给人们健康带来危害。

(实习编辑:王哲君)

2008-04-29 19:17:00浏览11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