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儿童擦伤与刀伤 如何处理

儿童擦伤与刀伤 如何处理
 

  童年生活中撞伤了手肘,摔破了膝盖,割伤了手指之类的事是免不了的。医生指出,当孩子不小心割伤碰伤后,家长应该迅速处理。较严重的伤口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的话,几小时之内就会引起感染。孩子的伤口出血时,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听听专家的提示吧。

  止血

  如果仅仅是表皮割伤或擦伤,可先用肥皂及水清洗伤口,再用红药水或含抗菌素的药膏涂在伤口上,然后用创可贴包好伤口。通常较小的创口,用一张创可贴就足以止血了。如果伤口较深,流血较多,可参照如下步骤去做:

  ●用无菌绷带紧紧地压住伤口。(如果有玻璃或金属嵌入、扎入,不可简单地压住伤口,以免玻璃或金属扎得更深。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带孩子去看急诊。)

  ●压住伤口3~4分钟后,可检查一下血是否止住。如果还没有,继续按紧伤口,如果还有血从绷带处渗出,在渗血处再加按一块绷带。

  如果压住伤口5分钟之后,血还没止住,应该一边按紧伤口,一边赶紧去看医生了。

  ●轻柔地清洗伤口。血止住后,用肥皂和水洗净伤口。用含抗菌素的药膏涂在伤口上以防感染,然后将创可贴贴在伤口上,每天更换一次。如果伤口出脓、红肿,孩子有发烧等迹象,可能是伤口感染了,应找医生看一下。

  什么时候该去医院看急诊?

  ●压住伤口时间超过5分钟了,血仍未止住;

  ●孩子是被动物或人咬伤出血的;

  ●伤口很深或者划开了口子;

  ●伤口是被地上的玻璃等脏东西划开的;

  ●孩子不感到伤口疼,有可能已伤了该处的神经;

  ●如果伤口在孩子的脸部、颈部或头部,及时治疗可最大限度地防止留下永久性的疤痕,如果伤口在手掌上,可能会伤了肌腱;

  ●伤口出现感染的迹象。

  是否需要打破伤风针?

  如果孩子的伤口感染了有破伤风病毒的梭状芽孢杆菌属,就可能发展成破伤风,会影响整个中央神经系统,使肌肉抽筋僵硬,威胁生命。不过如果孩子仍在免疫期内,你就不必太担心。孩子一般都注射过百白破防疫针,共要注射5次,分别在孩子2个月、4个月、6个月、15或18个月和5岁时。这样能够抵抗破伤风至11、12岁。之后,可以每10年注射一次防疫针。如果孩子遭遇狗咬或者被生锈的钉子刺伤了,并且距他上次注射防疫针已超过5年,建议立刻去打预防破伤风的针以防不测。

  保证孩子安全的几种方法:

  90%的儿童意外受伤是可以避免的,家长们可尝试一下如下方法:

  ●把小刀、刀片、钉子、剪刀及工具放到孩子够不着的地方;

  ●当孩子在操场上玩的时候,最好随时看着他,不要让他去玩那些没有垫子等保护设施的活动器械;

  ●参加跑步等活动时,让孩子穿上运动鞋运动裤;

  ●当孩子去参加踢球溜冰之类的活动时,督促他戴上护膝;

  ●天黑以后不要让他出去骑车或滑滑板车等;

  ●在电话机旁贴上医院、医生及急救电话号码,以应付紧急情况。

  家庭必备应急药品:

  ●无菌纱布、绷带;

  ●不同尺寸创可贴;

  ●棉花球;

  ●抗菌软膏;

  ●剪纱布用的钝头剪刀;

  ●镊子(夹去伤口中的碎片用)。

(责任编辑:叶惠玲)

2008-03-18 01:18:00浏览8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金泽主治医师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 三甲
长期脑鸣怎么办
长期脑鸣要明确是心因性脑鸣还是真实脑鸣,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1、 心因性脑鸣 心因性脑鸣是患者的自我感觉,这种声音在夜间或安静集中时会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多数与疲劳、精神压力过大、熬夜或休息不好等心理因素有关。临床上治疗心因性脑鸣,常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安非他酮等药物,改善患者症状。此外,还需调节自身情绪,转移注意力,可以通过听歌或运动,如慢跑、打乒乓球等适当释放压力,同时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2、 真实脑鸣 真实脑鸣多是由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通常与脑动脉硬化和脑循环障碍有关。可以到医院做头颅及颅内血管相关检查,明确是否有脑损伤、脑动脉硬化等问题。如果有异常,需及时治疗。若是脑损伤引起的脑鸣,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营养脑神经药物,如安神补脑液,参芪五味子等,缓解脑鸣症状。若是脑动脉硬化导致,可以服用血管扩张类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盐酸倍他司汀等,改善患者症状。 脑鸣患者应当合理饮食,多喝牛奶,多食用含锌、含铁食物,如牛肉、鱼肉、鸡肝等,还可以适当食用活血类食物,如黑木耳、韭菜等,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管循环,减少脑鸣症状发生。同时减少脂肪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闫振文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怎么办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以通过一般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长期精神紧张不能缓解会造成失眠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长期精神紧张不能放松,会使交感神经一直兴奋,大脑皮层活跃,精神长期都处于高唤醒状态,容易出现心烦、易怒、不安等情绪反应,也会出现心悸、胸痛、头晕、乏力、失眠、胃肠功能紊乱等躯体症状。 1、一般治疗 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有效的办法是患者要休息,通过睡眠患者的大脑紧绷的状态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会使大脑处于放松,精力也将更加的旺盛。也可以做一些深呼吸,这样可以使血液中的氧气增多,改善紧张、焦虑情绪。 2、心理治疗 患者一定要注重自身心态的调整,一定要放松心态,闭目养神,听听舒缓的音乐。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心跳会减慢。血压会降低肌肉紧张和皮肤的电位会下降,皮肤电阻值会升高,血管的容积会增加等,这些生理变化,都是机体进入放松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心理教育、倾听患者,支持、鼓励患者等方式向患者传导积极良好的情绪,缓解焦虑。 3、药物治疗 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如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药物,可以快速的缓解焦虑。但是,由于阿普唑仑等苯二氮卓类的抗焦虑药起效快,所以要避免长期的服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建议当患者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