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灾难过后 心理治疗别忽视

  车祸后,他不分昼夜地看VCD

  小明16岁,念初三,是一起特大交通惨案的幸存者。

  尽管在那次事故中他毫发无损,但对他来说,那天早上发生的事,就像一场永远无法忘记的噩梦。每讲述或回忆一次,都是一种刻骨的痛。为了躲避记者甚至其他朋友的询问,他躲回了乡下老家。小明讲述时总是低着头,时不时地深呼吸一下:“……我回头去看,看见那个大货车直冲进我们的队伍,我的同学都倒下了。因为天黑看不太清楚,等我跑过去,见到我的同学全在路上趴着。我想救他们,可是当时没有一个有声音的。我吓坏了,拼命地跑到前面去叫其他班的老师和同学。

  “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就会看到这一切。我努力不让自己去想,可是我做不到,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班18个男生就死了15个。我不想再回学校,也不想上学了。我只求不要让我再回忆这一切,太痛苦了!”

  小明的母亲说:“这些天,孩子一句话也不说,晚上也不睡,整夜地坐着,要不就一个人到村口来回走,要不就买一大堆VCD回来,不分昼夜地看。”

  心理医生点评:小明表现出来的症状,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症状的引发事件往往具有灾难性质,如残酷的战争、被强暴、地震、凶杀、车祸等,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和强烈的无助感。发病多数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出现。大多数人于一年内恢复,少数人持续多年不愈,成为持久的精神病态。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有:

  反复重现创伤体验——无法控制地回忆受创伤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内容的噩梦,反复发生错觉或幻觉,或在幻想中,生动地体验创伤性事件的重演。

  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注意力集中困难。

  持续回避——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事,避免参加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避免去可能引起痛劳回忆的场所。

  相对于其他死去的同学来说,小明是幸运的,毕竟在一般人看来,他活 下来了,并且毫发无损。可是在小明看来,他可能觉得自己比那些同学更痛苦,因为目睹那么多朝夕相处的同学死亡,带给他的冲击是巨大的。他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那次灾难事件,屡次从噩梦中惊醒。同时,为了让自己不要深陷其中,被痛苦记忆压倒,他选择了让自己沉溺在VCD影碟中,不想思考,不想睡觉做梦,希望借影碟中的故事来冲淡自己脑海中的痛苦画面。但是,这种消极的逃避只会让他远离人群,更加孤独、忧伤。

  地震逃生,他从此不敢坐电梯

  在一次大地震中,33岁的阿成被困在废墟中长达4个小时,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很害怕。好在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他得以安然脱险,不过从此在心中留下了阴影。一次,他到外地出差,住处忽然停电,黑暗中,他顿时感觉呼吸窘迫,巨大的恐惧感袭来,恍如又被埋在了废墟下。以后,这种幻觉逐渐加重,恐惧如影随形,他不敢再待在封闭的环境里,到哪儿都要把门打开,也不敢坐电梯。

  心理医生点评:阿成也算是幸运的,但是地震时被困的感觉,已经在他心中打下了烙印。封闭空间跟死亡的感觉紧密相连。致使他极度害怕封闭空间。他这种症状属于神经官能症中的幽闭恐惧症(密闭空间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是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幽闭恐惧症患者在进入狭小、黑暗的空间,例如电梯、车厢或机舱时,可能发生恐慌症状,或者害怕自己会发生恐慌症状。恐慌症状主要有:呼吸加快(换气过度)、心跳加速(心悸)、脸发红、流汗,感到窒息、头晕等。

  洪水噬儿,她屡屡看见孩子从窗户进屋

  30岁的阿香,在一次洪灾中失去了两个孩子,洪水到来时,她正好不在家。好些年过去了,到现在,她还是会经常梦到死去的孩子,每次看到和自己遇难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她便止 不住悲痛、自责,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郁郁寡欢、茶饭不思。她经常说:“孩子那 时候肯定很害怕,要是当时我没有出去就好了……”阿香在家里,即使是大白天也要挂上窗帘,若不挂窗帘,就会出现在洪灾中丧生的小孩要从窗子进来的幻觉。每当与人谈起过去的经历,她都失声痛哭。

  心理医生点评:阿香的表现属于抑郁症中的病态性哀恸反应。作为罹难者家属,在面对失去家人亲友的痛苦时,有人可能陷入重度忧郁症状态或哀恸反应,阿香的表现就是不断自费,有极明显的罪恶感。失眠、食不下咽与逃避社交活动等伴随症状也同时自现。他们的痛苦程度非常重,持续时黪也可能特别长,有些还可能有自杀倾向,需要特别小心。

  危机发生后,如何渡过心理难关

  灾难作为一种重大的危机事件,会对人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危机干预,指的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一般而言,遭逢剧变的人,随着时光流逝,会出现三个阶段的反应,各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和症状有所不同,各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处理方式。

  急性期(危机发生之后的当时):刚受到冲击的人,会激活体内的动物本能反应,采取紧急应战或者逃逸(fight or flight)的做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要决定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当然,也会有一部分人当场麻木,不知该作何反应。

  在此时,辅导者需要提供简单、直接的安抚,就像是关爱他们的父母,如告诉当事人,“我一直在这儿帮你”,轻轻触摸他们,给他们递吃的、喝的,等等。总之,尽量让他们感觉温暖、安全。

  亚急性期(危机发生之后的一两天到一两个月):以焦虑、紧张不安的表现为主,这期间常出现失眠、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感觉,也可能变得容易发脾气,缺乏耐心,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上述病例中,小明正是处于此阶段。

  在此阶段的初期,辅导者须将同样处于危机中的人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建立起彼此的联系和支持,一起来叙述危机事件,互相帮助,并给以心理训练。

  此阶段后期,需要辅导者作个别治疗,检查他们的创伤症状,找到明确的痛苦点,并对此作出相应处理。

  慢性期: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的症状,多半会渐渐改善。若在这两个阶段能得到较好的心理辅导,则比较容易回归正常生活。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会继续进入慢性期。这个阶段的问题不同于前两期,是以忧郁情绪及哀恸反应为主,此时脑中徘徊不去的,是对逝去者或失去物品的怀念,连带有自责、灰心与无助的感觉。这正是阿香的症状表现。此时就需要包括哀伤处理在内的比较长期的心理治疗了。

  心理重建,自我角色也很重要

  除了对外求助之外,自己在心理重建的路上还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呢?以下有几点建议:

  身体疾瘸的处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人身的安全,生理的不适症状会引发心理的不适,导致焦虑、忧郁、紧张等症状。因此,第一步便是检视自己的身体状况,疏解生理困扰。如有身体疾病,应立即向医疗人员求助。

  适度发泄情绪。面对灾难过程中目睹的种种惨状,免不了产生害怕、悲伤、生气、灰心等情绪,在适当的环境下,用哭泣、呐喊或向人倾诉的方法,可以疏解累积的压力,避免陷入更深的痛苦。

  安排规律的生活。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后,应尽快让生活恢复原来的秩序,最好有一段时间可以充分休息。规律而正常的生活作息有助于内心恢复平静,熬夜或透支体力的活动,只会使心理更加疲倦。

  寻求支持力量。安全感的获得,也是心理重建的部分工作,不妨将自己的难过感觉告诉家人、亲戚或朋友,以寻求支持。亲情与友情的温暖,会让你觉得舒服些。

  了解危机后的自然症状,对此不过于紧张或焦虑。就像前面所提到过的,大多数人在面对这样巨大的压力时,多少会产生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只要这些症状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改善,就无须过度担心,过度担心反而会更令人难过。

  找心理治疗专业人士讨论。如果你已经尝试过前面的方法,仍然无法改善目前的状况,建议你与就近的心理治疗专业人士联系,他们会提供更进一步的建议,或者安排必要的治疗。

(责任编辑:叶惠玲)

2008-03-12 05:43:00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