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火灾中 身上烧着了怎么办

  每个人都在祈求平安。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旦火灾降临,在浓烟毒气和烈焰包围下,不少人葬身火海,也有人死里逃生幸免于难。“只有绝望的人,没有绝望的处境,”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只要冷静机智运用火场自救与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拯救自己。

  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当发生火灾时, 如果发现火势并不大,且尚未对人造成很大威胁时, 当周围有足够的消防器材, 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应奋力将小火控制、扑灭;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地乱叫乱窜, 置小火于不顾而酿成大灾。请记住:争分夺秒扑灭“初期火灾”。

  身上烧着怎么办?

  人身上着火后千万不能跑,因为越跑火就越旺。这是因为人一跑反而加快了空气对流而促进燃烧,火势会更加猛烈。跑,不但不能灭火,反而将火种带到别的地方,还有可能扩大火势,这是很危险的。应该:

  (1)尽量先把衣服脱掉,浸入水中或用脚踩灭;

  (2)如果来不及脱衣服,也可以卧倒在地上,把身上的火苗压灭;

  (3)可以跳入附近的水池和水塘内灭火,如果烧伤面积大,就不能跳入水中以防感染;

  (4)切忌用灭火器直接向着火人身上喷射,因为多数灭火器的药剂会引起烧伤的创口产生感染。

  怎样正确判断隔门房间的着火情况?

  当隔门房间内已经着火,如果自己将关闭的房门贸然打开,那么往往会遭到猛烈高温与浓烟的袭击,这样不仅无法外逃而且不能重闭房门,反而引火入室。

  判断隔门房间的着火情况,一般可通过如下一些途径。当手感门面有升温时,表示隔门已发生严重火患。手摸门面确定是否升温应以离地面越高越好。离开门的周边来感觉门面温度,对空心金属门甚为有效。但对绝热性金属防火门和实心木板门确无效,所以有时冷的门面并不能保证隔门无患。查看有无烟气从门缝中流入是很有效的方式,大部分的烟气应是从门的上部流入。但当受房屋通风系统运转或装上耐火的硬质门缝封闭装置时,单靠烟气来确定火患威胁也并不都是可靠的。当门面暴露在火焰1分钟以内,金属门把的臼底部即可感到升温,所以用手接触全金属贯穿门上把手臼底部是否升温来察觉隔门有无火情,通常是一个有效的可靠的方法。

(责任编辑:叶惠玲)

2008-02-27 21:00:00浏览5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男士有前列腺炎的症状
李先生,38 岁,职业为程序员。近半年来频繁出现尿急、尿不尽的症状,夜间起夜次数明显增多,有时一晚可达 3 至 4 次。起初认为是频繁加班所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进而出现下腹部及会阴部隐痛,甚至在排尿时伴有灼热感。随后李先生前往医院就诊,经检查确诊为慢性前列腺炎。李先生的案例并非个例。据统计,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约占泌尿科门诊患者的8%-10%。其中,慢性前列腺炎更是困扰着许多中青年男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那么,前列腺炎到底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识别并及时治疗?【前列腺炎的常见症状】1、排尿异常症状①尿频:这是前列腺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白天可能每隔1-2小时就需要排尿一次,夜间起夜次数也会增加。这是因为前列腺炎症刺激尿道和膀胱颈部,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即使膀胱内尿液量不多,也会产生强烈的尿意。②尿急:患者常常有迫不及待要排尿的感觉,难以控制。这同样是由于前列腺炎症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容易出现痉挛,从而引发尿急症状。③尿痛:排尿时尿道或会阴部会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为刺痛、灼痛或隐痛。④尿不尽感:排尿后总感觉膀胱内仍有尿液残留,没有排干净。这是因为前列腺增生或炎症导致尿道阻力增加,膀胱内的尿液不能完全排空,从而产生尿不尽感。⑤尿线变细、分叉:前列腺位于尿道周围,当前列腺发炎肿大时,会压迫尿道,使尿道管径变窄,从而导致尿线变细。而且,尿液在通过狭窄且不光滑的尿道时,会出现分流现象,造成尿线分叉。2、疼痛症状①会阴部疼痛:会阴部是指阴囊与肛门之间的区域,这是前列腺炎患者常见的疼痛部位。疼痛可为坠胀感、隐痛或胀痛,尤其在久坐、长时间骑行后,疼痛会加剧。这是因为会阴部的血液循环受到前列腺炎症的影响,局部充血、水肿,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②下腹部疼痛:下腹部也可能出现疼痛,疼痛范围一般在耻骨上区,可表现为隐痛、胀痛或钝痛。这种疼痛可能与前列腺炎症刺激周围组织,以及引起的盆底肌肉紧张有关。③腰骶部疼痛:部分患者会感到腰骶部酸痛,类似于腰部肌肉劳损的感觉。这是由于前列腺的神经支配与腰骶部的神经有一定关联,前列腺炎症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腰骶部疼痛。④睾丸、腹股沟区疼痛:有些前列腺炎患者会出现睾丸疼痛,多为坠胀感,或者腹股沟区(大腿根部)疼痛。这种疼痛并非睾丸或腹股沟本身的病变,而是前列腺炎症放射至这些部位引起的。3、性功能障碍症状①性欲减退:前列腺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性欲。一方面是由于身体的不适症状会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前列腺炎症可能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进而影响性欲。②勃起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在患有前列腺炎后,会出现勃起困难或勃起不坚的情况。前列腺炎症可能会导致阴茎海绵体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同时,心理压力也可能加重勃起功能障碍的症状。③早泄:前列腺炎患者的射精阈值可能会降低,容易出现早泄现象。炎症刺激前列腺周围的神经,使其敏感性增加,在性生活中稍有刺激就可能引发射精。4、其他症状①尿道口滴白:在排尿结束或大便用力时,尿道口可能会出现白色分泌物,这是前列腺液。当前列腺发炎时,腺管扩张,前列腺液分泌增多,容易从尿道口流出。②发热、寒战(仅见于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在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甚至更高,同时伴有寒战。这是身体对细菌感染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急性前列腺炎以抗菌治疗为主,同时予以退热止痛治疗;而慢性前列腺炎则在抗菌治疗的前提下,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和理疗,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具体的药物治疗方案需要由医生根据病情制定,不可盲目用药。1、药物治疗①抗生素(适用于细菌性前列腺炎):对于明确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前列腺炎,抗生素是主要治疗药物。医生会根据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常见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能够抑制或杀灭引起炎症的细菌,减轻炎症反应。抗生素治疗疗程通常较长,以确保彻底清除细菌,防止复发。但这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且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过敏等不良反应,因此需遵医嘱规范用药。②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多沙唑嗪等药物,适用于有明显排尿困难症状的前列腺炎患者,能够降低尿道阻力,使尿液排出更加顺畅,减轻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一般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调整用药。使用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因此体位变换时需缓慢,以防止跌倒。③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前列腺炎患者出现明显疼痛症状时。此类药物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减轻前列腺炎症导致的局部充血、水肿,缓解会阴部、下腹部等部位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④前列康普乐安片:●适用人群:普乐安片为补肾类中成药,适用于肾气不固所致的腰膝酸软、尿不尽或失禁,及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具有上述症候者。多用于前列腺炎的长期调理或辅助治疗。●功效:从中医视角来看,前列腺属于“精室”范畴,其发病常与肾、膀胱等脏腑密切相关。肾主水液代谢,肾气充足时,膀胱开合才能正常有度。前列腺炎患者常见的尿频、尿急等症状,多因肾虚致使膀胱失约所引发。而普乐安片选用油菜花花粉入药,为天然植物成分,依据中医理论,此药味甘、性微温,归肾经,具备补肾固本之功效。其能补肾气,助力膀胱恢复正常的开合功能,还能改善前列腺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前列腺的充血与水肿现象,同时缓解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使用方法/疗程:普乐安片为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般来说,需在饭前服用,通常一个月为一疗程,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确定。●禁忌人群:对本品过敏者、感冒发热患者禁用普乐安片。●使用注意事项:少数患者在服用普乐安片后可能会出现轻度大便溏薄(不成形)现象,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在服用本品期间,要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如果用药2周后症状没有缓解,建议及时就医。2、物理治疗①前列腺按摩(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按摩是慢性前列腺炎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建议由专业医生操作。通过定期按摩前列腺,可促进前列腺液的排出,有助于清除前列腺内的炎性分泌物,减轻炎症。一般每周进行1次前列腺按摩,持续4-6周。但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在急性期禁止按摩,以免炎症扩散。②热疗:热疗包括温水坐浴、经尿道微波热疗、经直肠激光热疗等方式。温水坐浴适用于大多数前列腺炎患者,能够促进前列腺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散,缓解疼痛症状。患者可用40℃-45℃的温水坐浴15-20分钟,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损伤会阴部皮肤。经尿道微波热疗和经直肠激光热疗则需要在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适用于病情相对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热疗可能引起局部不适、尿道烧灼感等,治疗后需适当休息,多饮水。3、手术治疗(适用于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前列腺炎无需手术治疗。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慢性前列腺炎合并前列腺结石、前列腺脓肿,或因前列腺炎导致膀胱出口梗阻,经药物及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前列腺脓肿切开引流术等。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