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中毒急救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急救 > 其他中毒急救

当心急性烟草中毒致死

举报/反馈
2007-11-30 01:16:00《家庭医学》

  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年,在同学的搀扶下,慢慢地走进了医院的大门。只见他两眼红红的,眼皮有点肿,上下嘴唇肿得十分厉害,双唇向外翻转着。

  “被人打了?”这是王医生的第一反应。“没有”——回答的声音嘶哑而低沉。“用过什么药没有?”“也没有。”正当王医生感到纳闷时,陪同一起来的同学插话道:“医生,是吸烟吸的。”

  这是一个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真实故事。寒假刚刚结束,同宿舍的同学从家里带来了一条香烟,让大家“品尝品尝”。烟是名牌的,吸着吸着,不知哪一位同学突然提出一个建议:“如果谁有本事,能在一个小时内吸完两包烟,剩下的烟就全归他一个人了。”建议一出,有两位同学表示愿意一搏。

  两位参赛者快速地吞云吐雾,赛场气氛热烈。然而,一位参赛者在吸到10支烟时,感到口舌发麻、发热,退出了比赛。而此时,这位被送到医院的同学,在班上已是有名的“烟君子”了,烟龄已有两年。在同学的“赞扬”声中,他有点自豪,烟也吸得越来越快。当吸到20支时,他也有点口舌发麻、发热,头也有点晕,但他仍然坚持,以夺取最后的胜利。

  吸到38支时,他口舌疼痛,头晕加重,嘴唇开始越肿越大。同学们才急忙将他送到医院。事已至此,真相大白,原来是“急性烟草中毒”。

  当心烟草中毒致死

  烟草中有4000多种有害物质,其中之一是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种难闻、味苦、无色透明的油质液体,挥发性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中,通过口鼻支气管粘膜很容易被机体吸收。粘在皮肤表面的尼古丁亦可被吸收渗入体内。一只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只小白鼠,20支香烟中所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头牛。人的致死量为50~70毫克,相当于20~25支香烟的尼古丁含量。

  吸烟引起急性中毒死亡,我国早有发生。国外也有报道:俄罗斯有名青年,第一次吸了一支大雪茄烟后死去。法国在一个俱乐部举行吸烟比赛,优胜者吸了60支纸烟,未来得及领奖即死去;其他参加比赛者因急性烟草中毒生命垂危,被到医院抢救。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吸烟量较大并不中毒呢?每日吸卷烟一盒(20支)以上的人很多,其中尼古丁含量大大超过人的致死量,但急性中毒死亡者却很少。原因是烟草中的部分尼古丁被烟雾中的毒物甲醛中和了,而且大多数不是连续吸烟,这些尼古丁是间断缓慢进入人体的。

  此外,纸烟点燃后50%的尼古丁随烟雾扩散到空气中,5%随烟头被扔掉,25%被燃烧破坏掉,只有20%被机体吸收。而尼古丁在体内很快被解毒随尿排出。再加上长期吸烟者,体内对尼古丁产生耐受性、瘾癖性,而使人嗜烟如命。

  青少年吸烟危害大

  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害,对青少年来说,危害更大。医学专家的研究报告说,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各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较成人弱,易于吸收毒物,损害身体。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危害:

  1.吸烟损害大脑:烟草的烟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很高,吸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不能正常地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因而失去携氧的功能。由于人的大脑对氧的需要量大,对缺氧十分敏感,因此,吸多了烟就会感到精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头痛、头晕现象。久之,大脑就会受到损害,思维变得迟钝。

  2.吸烟者智力下降。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一些青少年在主观上感觉吸烟可以解除疲劳、振作精神,是神经系统的一次性兴奋。实际上,尼古丁引起的欣快感是短暂的,兴奋后神经系统便出现抑制。所以,吸烟后神经肌肉反映的灵敏度和精确度均下降。国内外心理研究机构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的智力比不吸烟者降低。

  3.吸烟者咳嗽增多:英国研究人员调查了英国两个地区14033个10~12岁的儿童呼吸道症状的流行情况与吸烟的关系。结果,吸烟的男孩与不吸烟者相比,早晨咳嗽的是17. 4%:6 .4%,白天与夜间咳嗽的是41. 4%:20. 5%,连续咳嗽3个月的是14. 5%:4 .8%。

  4.吸烟使青少年感染致病细菌。吸烟者感染脑膜炎、毒血症、肺炎和耳病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4倍多。专家认为,吸烟越多,感染这些病的可能性越大。

  5.吸烟青少年导致“烟草中毒性弱视”:主要表现是一种视力障碍,视力不清,戴眼镜也难以矫正;二是视野改变,早期视野中出现一团哑铃形或远行黑影,后期视野缩小,视物时四周模糊不清。烟草中毒性弱视病情发展缓慢,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失明。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浪健康。)

(实习编辑:朱文斌)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