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野外探险安全与急救知识(三)

  三、野外居住

  1.搭建庇身所

  睡眠和休息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因此,在野外要搭建庇身所。庇身所可以遮挡阳光、防风避雨,保持一定室温。如果山风使得庇身之地不安全,可以沿着同一条等高线寻找,亦可寻找天然凹坑,四周加高、加固。

  (1)地点选择

  譬如,选择背风防雨,离水源较近处;附近有林木、空旷平坦、干燥有依傍、无太多石块处;山洪无法淹没处;远离蜂巢和死树、孤零独处的高大乔木、野兽奔走的路径、谷底和山洞处;有人类活动的地方等。

  不得在禁止烟火的地区野炊和野营;点燃篝火时,要搭筑临时火墙,防止火势蔓延;野炊后要将火彻底熄灭;要准备防身用品,夜间要轮流值班,防止野兽侵袭和其他突发灾祸,确保安全。

  要遵守国家对珍禽异木保护的法律法规,注意消防安全。

  (2)临时庇身所

  临时庇身所的搭建要因地制宜,利用天然地形(比如凹坑,把坑顶遮蔽上下)、地物(例如折断的树枝、倒地的树干、石块等)。

  1)圆锥形帐篷:将多根圆杆一端绑在一起,形成圆锥顶点,另一端斜插入地,用雨披、地膜、塑料布、帆布等覆盖。

  2)屋顶形帐篷:把绳子栓在两棵树之间,将雨布搭在绳子上,张开后底边用石头压住。

  3)一面坡帐篷:把雨布一头固定在断墙或棱坎上,另一头固定在地面(图10-2)。

野外探险安全与急救知识(三)

 

  4)丛林遮棚:在热带丛林地带,选择便于排水的高地搭建。要“先撑棚架后盖顶,围墙铺床同时行,最后挖出排水沟,铲除杂草把地平”。在潮湿和野兽出没的地方,可以搭建在树上(图10-3)

野外探险安全与急救知识(三)
  吊床两端拴在树上,上面拉一根绳子,搭上雨布,四角用绳子系牢,形成防水帐篷。

  2.组建营地

  野外探险应当成立组织,委任或者选举某人负责,或采用负责人轮换制度,建立花名册并明确分工,扬各人所长分别进行木柴收集、供水、做饭、捕猎、值勤、通信等,不论发生任何突发灾祸,都要保持高昂的士气。

  (1)营地卫生

  营地要远离垃圾和厕所,垃圾尽量用火焚毁或掩埋,防止饮用水污染。

  (2)营地布置

  建立固定用水点(比如河流上游),收集饮用水。洗浴、洗衣到河流下游;厕所和垃圾坑要建在营地下坡、下风向处;禁止随地便溺、乱倒垃圾;重新修建厕所时要将旧厕所掩埋。

  (3)营地设备

  要有床铺、梯子、滑车、雨披、护目镜、绳索等。
2007-09-22 16:38:00浏览8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邬喆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15年前高危可以排除艾滋病吗
高危一般指高度危险性行为。15年前的高度危险性行为通常不可以排除艾滋病。如果15年前的高度危险性行为导致患艾滋病,需要及时就医治疗,避免耽误病情。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其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等。而15年前的高度危险性行为并不足以确定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为该病毒的潜伏期较长,平均为8-9年,最长可达15年以上。在潜伏期内,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不易被发现。即使检测到抗体阳性,也无法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需要进行多次检测以确认诊断。高度危险性行为人群需要注意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预防HIV感染方式之一,在发生性接触时正确佩戴,并且在全程均保持佩戴状态,可以有效阻止艾滋病毒进入体内。同时,高度危险性行为人群还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日常生活中还应尽量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物品,以免通过破损的皮肤感染艾滋病毒。值得注意的是,平时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建议不要有不洁净的性生活,而且还要做到固定性伴侣,能够减少患病风险。对于高危人群而言,一旦确诊为艾滋病后,还需要遵医嘱定期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比如CD4检测、艾滋病检测等,以便于了解病情的发展情况。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