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一听到孩子得了肿瘤就慌了,甚至觉得没有了治疗希望。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山三院儿童医学中心副主任,儿童血液专科主任陈惠芹主任医师在全国肿瘤防治周活动上告诉39健康,“儿童肿瘤并不是绝症,我们说它更像是一场需要全家配合的马拉松,经过科学的治疗、耐心的护理、长期的随访,很多孩子都能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儿童肿瘤患者中,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实体肿瘤占六成以上。与成人肿瘤多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长期积累不同,儿童肿瘤多与胚胎发育异常、遗传易感性相关。就像神经母细胞瘤,很多患儿在出生时已有基因层面的异常,但可能潜伏到幼儿期才显现。

中山三院儿童肿瘤专科主任李晓峰副主任医师介绍,很多儿童肿瘤被发现时已经到了晚期甚至出现了转移现象,但与成人肿瘤不同,经过治疗后两者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对化疗、放疗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成人,这使得许多儿童肿瘤的治愈率可达70%以上。“以肾母细胞瘤为例,规范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超过90%,但这种高治愈率的前提是早发现、早干预。”
警惕这些儿童肿瘤“无声的警报”
儿童肿瘤进展速度极快,因此需要家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多种因素会延误患儿的诊治。” 李晓峰认为,首先不少家长认为只有成年人才会患癌,因此很多家长看到还自己即便出现了疼痛或者症状异常也很少会往这上面想;其次,因为儿童年幼,大多患病时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造成肿瘤发现困难,最后,目前包括产检、基因筛查等技术对于儿童肿瘤的早期发现较为困难,相关筛查手段有限。
陈惠芹表示,儿童肿瘤早期发现家长可以先记住“五字箴言”:肿热痛盲乏。
1. 肿——异常包块
洗澡时触摸到颈部、腋下、腹部等部位的无痛性包块,尤其是质地坚硬、边界不清、快速增大的,必须立即就医。曾有患儿因家长误将腹部包块当作"积食"延误治疗,教训深刻。
2. 热——持续发热
两周以上不明原因发热,特别是伴随夜间盗汗、体重下降,需警惕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有患儿持续低热1个月,最终确诊为霍奇金淋巴瘤的案例。
3. 痛——局部疼痛
骨关节疼痛、头痛如果伴随活动受限、晨起加重等症状,可能与骨肉瘤、脑瘤、白血病等相关。曾有接诊的骨肉瘤患儿,初期被误诊为"生长痛"长达3个月。
4. 盲——视力异常
发生眼部的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或眼部转移瘤等早期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如果延误诊治可能导致失明及肿瘤播散。被称为"猫眼征",表现为瞳孔反光异常、斜视或视力骤降。这类肿瘤多发生在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要特别注意眼睛反光照片中的异常白点。
5. 乏——进行性乏力
食欲减退、面色苍白、活动后气促等贫血表现,可能是血液肿瘤或神经母细胞瘤等实体瘤骨髓转移的信号。有患儿因"总说累"就诊,血常规检查发现重度贫血,最终确诊晚期神经母细胞瘤。
构建儿童肿瘤的“三重防线”
除了从症状加以甄别外,陈惠芹提醒,家长还需要做好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备孕阶段做好遗传咨询,孕期避免接触放射线、化学毒物;新生儿期重视筛查,如B超排查神经母细胞瘤。
二级预防:定期儿童体检,1岁前每3个月、1-3岁每半年进行专业触诊和B超检查。
三级预防:确诊后选择儿童肿瘤专科规范治疗,避免盲目尝试偏方延误病情。
陈惠芹指出,儿童肿瘤初诊时易被漏诊或误诊。因此建立区域儿童肿瘤诊疗中心,完善转诊机制,同时加强孕期超声筛查精度,将胎儿肿瘤检出关口前移。“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希望通过肿瘤防治宣传周,让更多人关注儿童肿瘤防治事业,共同为孩子们筑起生命防线。”(通讯员:甄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