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她们的“早婚观”
在婚姻登记处排队领取《结婚证》的男男女女中,不乏那些犹带着稚气的面孔,刚刚20出头的年轻人早早就步入了婚姻生活。“先婚姻、后事业”的“早婚观”似乎越来越为都市女性所接受。
去年6月刚从外贸学院毕业,目前供职于一家日资企业的刘艳说:“如今很多像我一样刚毕业不久的女孩都想早点结婚,这也许成了一个集体共识。”所以,工作刚1年,刘艳就嫁为人妻,丈夫是她的大学学长。用刘艳的话说,“早婚”是他们小夫妻“曲线创业路线”的序曲,早点完成了这件人生大事,他们就可以轻装上阵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早婚”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女性,步入工作岗位时已是22、23岁,尽管过了法律意义上的早婚年龄,但是她们还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社会年龄还处于“低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她们应该算是“早婚”。
尽管“早婚”成为许多都市女性的共识,但她们在生育问题上却表现出滞后的态度。“早结婚可以寻求家庭生活和事业发展的稳定,但如果多了个孩子,平衡就会被打破。”在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供职的董莺道出了这些女性的心声:“我的工作很忙,而且正处于事业攀升期。结婚是为了互相支撑,让家庭给自己的人生加分。而生孩子是需要责任感的,培养孩子更需要花很多的心思,所以我们目前暂时还不会考虑。”
忧思:结婚不宜过早
在不少专家看来,80后的“早婚”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复旦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沈奕斐认为,宽松的成长环境或许是形成80后“早婚”的一大原因。与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的恋爱环境要比前人好得多,“至少人们不再认为在大学谈恋爱是早恋”。而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已完全摆脱服从分配的历史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自主择业,这也使80后的大学恋人们修成正果的比例大大提高。
然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凯特·沃斯所说,成熟与否才是维系婚姻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早婚者”往往在结婚时还没有定性,对自身和配偶的认识都很不清楚,对结婚后夫妇双方所需承担的义务也认识不够,对社会较缺乏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除此之外,80后“早婚者”们还面临着独生子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这批“早婚者”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过了20多年独苗式的生活,如今要让另外一个人和自己一道成为家庭中心,过举案齐眉的日子,这对他们可能是一种挑战。
女性的早结婚对男性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刚出校门就结婚的女性,择偶对象多为同学、学长或者是学生时代的朋友,而这些男生也一样属于“早婚一族”。他们的事业发展和财富积累刚刚起步,而且缺乏足够的社会和生活经验。
汪骏和傅鸣这对小夫妻应该说是比较幸运的。汪骏在一家国企的市场部任文职,傅鸣在一家外资集成电路公司任客户代表。两年前,汪骏父母买了两套连在一起的公寓并打通,现在只要将其中的一部分装修一下就可以作为新房。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父母还表示要出钱为他们操办婚礼。
“经济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心理问题有不少。用父母的钱结婚,两个人一起白吃白住在家里,感觉很不好。但是我们两个人工资加在一起只有6000多块,没有能力自己独立买房子。”汪骏却有自己的担忧:“虽说早一点结婚,可以腾出心思求发展,但事实上婚后面临的困难和麻烦也是不小的。”
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80后拥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基础,这会使他们的婚姻状况更为民主,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而80后普遍都有较强的个性,婚姻态度的改变使他们对婚姻去留的选择更有心理准备。所以,相对来说,80后的婚姻稳定性值得担忧。
对此,专家建议结婚还是不宜过早。在22、23岁的时候,应该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事业上,对自己的人生有个规划,待到思想相对成熟的时候再结婚,不失为一种对婚姻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总之,在结婚之前,要尽量多交往一段时间,确定双方是否适合牵手一辈子。
(实习编辑:邓碧琴)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妇产科(本部)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妇产科门诊
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二医院 妇产科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