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提到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为全科医生扎根基层保驾护航;前不久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提出,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然而,患者认大医院、大医生的现状下,全科医生队伍仍旧面临许多问题……
13位院士在近期召开的全科医学大会上发出《支持全科医学发展倡议书》,倡议全国同行转变观念、支持全科;发展全科医学、培训全科医师;建立全科与其他专科医师之间分工合作机制。[详细]
全科医生
释义: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一般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人才。全科医生走进家庭,为居民提供服务,是离居民最近的医生,也是最了解你健康状况的人,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全科医生不是新出现的一类医师,过去我国企业、街道诊所的医生,其实也可以称为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的职责建立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进行长期随访,对社区重点人群如儿童、孕产妇、老人进行保健等等。同时,全科医生还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门诊服务。 [详细]
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接受了5年医科大学教育以及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虽然有培养制度,但8年之后,到底有多少学员愿意留在基层,恐怕仍然是一个打问号的问题。8位来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围绕“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在基层可以扎根基层充分发挥作用”展开辩论。有吐槽,有希望,一场辩论,说出的是基层全科医生,也是对医改的看法。
“天时”是指适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扎根基层的国内医改大环境以及国际全科医学全面发展的大好趋势;“地利”是指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患者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医疗资源配置合理的现状,向接受规培的全科医生扎根基层提出迫切需求。 [详细]
良禽择木而栖,诸多现实使得我们的全科医生扎根基层方面望而却步。第一,全科医生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职业职业没有闪亮点。第二,全科医学临床学科地位不高。第三,全科医生薪金与付出不匹配,社会地位认可度低,职业荣誉感差。 [详细]
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清晰的,有自己的职称晋升系统:可以从医师升主治医师,再升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此外,2014年北京市刚毕业大学生的平均年薪是4.5万,全市的平均年收入是7.7万,而GP的年薪水平达到8.8万。这组数据证明全科医生的收入并不低。 [详细]
所谓的“天时”包括国家在政策、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其实并不然。2011——2013年,国家发改委投入16亿支持全科规培基地项目建设,2014年,国家卫计委投资国家级全科规培基地500万设备费。然而,有一毛钱是给了社区医生和全科医生吗? [详细]
职业荣誉感是每个职业人在自己职业范围内做好自己事情的责任感,以及做好之后在社会上获得的尊敬、自尊和光荣的感觉。复杂的填表工作,只要是为社区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都是有职业荣誉感的。当全科医生的职业荣誉感不是最后当上了卫生部长,而是服务了多少社区居民,受到多少居民的多少认可。 [详细]
国家颁布的多项政策有哪个是在限制全科医生的发展吗?首先就是收支两条线政策。虽然对稳定收入全科医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是制约工作积极性的主因。瑞典的全科医生收入是平均水平的2.2倍,英国是4.2倍,美国是3.2——3.7倍。但在中国,吃皇粮的全科医生薪资只有3000元左右。[详细]
2009年启动新医改以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不可忽视的进步,但与此同时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无法视而不见。国家卫计委基层卫生司副司长诸宏明指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改革任务依然艰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详细]
2009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167.6万,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仅占16.8%,床位增加了176.6万张,但基层医疗机构的新增床位仅增占13.8%。虽然医疗资源总体在增长,基层也的确在逐步做大做强,可是从占比来看,医疗资源大多数是流向了大城市大医院。 [详细]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需要激励机制“我国数量最庞大的90多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最需要的是合格的全科医生,没有合格的全科医生,这个塔底是空的,是虚的,不是实的。”曾益新认为,这些都呼唤全科医学的发展以及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 [详细]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过去按项目付费,虽然简单易行,但对评价全科医生的工作绩效可能不一定合适。参照美国的经验,曾益新提出,从按项目付费逐渐过渡到按人头付费,即管理和签约的居民的健康水平怎么样,根据这个来评价全科医生的绩效,跟他的收入挂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