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39深呼吸公众号(shenhuxi39)
“过去每年发榜日,我们办公室的电话都会被同行打爆,问分数、问排名。”2024年初春,北京某三甲医院院长在一场闭门研讨会上感慨。他打开自己的手机,一条来自医院同事的短信还亮着:“协和今年还是A++吧?我们差了多少分?是不是该调整科室配置了?”
这种焦虑,在2025年戛然而止。2025年3月28日,在业内素有“国考”之称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第六次放榜,与往年不同,此次考核成绩不再公布具体分数,仅以A++至D级的字母等级公示结果。
39深呼吸获悉,此次参与“国考”的包含2928所三级公立医院,其中1588所综合医院、760所中医类医院和580所专科医院。全国有16家综合医院位列A++级,A+等次有143家医院,A等次有158家医院、B++等次为238家医院等。
“评比的标准结合了医疗质量、运营效率、可持续发展以及患者满意度因素,全面评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这套统一的量尺,各地医院的管理水平得到了直观的展现,更被不少患者认为是最佳的就医指南。
结果出炉后,不少医院也都在第一时间公布了自己的评级档位,虽然没有了排名的压力,但不少院长向39深呼吸表示,这场关于医疗质量与资源分配的“大考”从未真正退场。
◎ 各医院官微公布自己的成绩。/ 图:39深呼吸
16家医院评为A++级,两家医院新上榜
2023年度,全国共有2928所三级公立医院参加了“国考”,与2022年相比,新增医院816家。各医院按照考核结果划分为ABCD级,其中最高等级为A++,被业内视为“第一梯队”。
39深呼吸获悉,此次有16家医院在“国考”中获得了A++级,整体上虽然维持着北上广浙格局,但亮点也不少。
其中,上海依然是最大的赢家,有三家医院获得A++级,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北京有两家医院获得A++级,分别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广东去年仅一家医院获得A++级,今年新增一家医院与北京、浙江、江苏持平,分别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
去年有3家医院获得A++级的浙江,今年仅两家剩下两家,分别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掉出了“第一梯队”。
江苏省中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和去年一样保持在“第一梯队”中。
辽宁、山东、湖南、四川各有一家,分别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在连续5年评为A+级后,首次跃升为A++级。
此外据了解,专科医院最高等级为A(前20%),中医综合医院最高等级为A+(前5%)。
从医院方透露的信息了解,目前中医综合医院A+的有:江苏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佛山市中医院、中山市中医院等。
妇幼保健机构A++: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江苏省妇幼保健院等。
◎ 2023年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考”)成绩出炉,部分医院公布了自己的成绩。/ 图:39深呼吸
集采药“攻占”医院,从65%到89.71%的跃进
医院为何对“国考”结果如此看重?
这是因其结果往往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以及院长的薪酬任免、奖惩等直接挂钩。对于个体医院来说,当然想把成绩考得好一点,以便争取更好的国家资源。
据39深呼吸了解, 从2019年开展“国考”以来,考核内容由“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4个指标组成。”2022年起,新增了“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最新的考核内容中,又做了部分内容调整,新增3个指标:非计划重返再住院率、流动比率、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 “国考”具体考什么?/ 图:《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
最大的变化是,相较于往年,“国考”取消医院排名,不再显示考核具体分数,仅显示等级。
“过去医院像在跑马拉松,但所有人都盯着终点的计时器,现在我们要看的是沿途的补给站是否合理。”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如此评价政策调整。
四川省宜宾市一家三甲医院院长告诉39深呼吸,他办公室的白板上永远写着几个数字:四级手术占比、医疗服务收入增长率、患者满意度……“每一项指标都关系到医院的‘面子’和‘里子’。”为了提升0.1%的得分率,医院甚至曾要求科室压缩平均住院日,“从7天压到5天,医生累得够呛,患者却说‘感觉像流水线作业’”。
金春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际上,不同医院应该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取消排名,改用监测的方式更符合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此外,有些考核指标并非分数越高越好,比如住院时间是不是无限压缩越短越好、手术量是不是占比越高越好,不能唯分数论。
同时,国家卫健委也表示,通过连续6年的“国考”,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确实得到了全面提升。
例如,根据监测分析情况, 2023年三级医院向医联体内二级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下转患者达3137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31.40%。
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出院患者四级手术比例保持稳定,微创手术占比提升0.14个百分点。
全国83.27%的三级公立医院开展了日间手术,较2022年提升3.70个百分点,医院开展日间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此外,三级公立医院收支结构持续优化,最能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比上升,辅助用药收入占比和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则呈逐年下降趋势。
近年来,在绩效考核引导下,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使用集采药品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通报显示,2023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完成比例分别为89.71%和96.11%,较2022年增加4.06个和1.95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集采药品用量在同期医疗机构同种药品用量占比已接近九成。而2020年这一数据还只是65.42%。
下一步,国家卫健委称,还将继续指导医院合理配备使用医保目录药品,降低患者用药成本。
区域失衡:当西北医生还在学习四级手术……
光鲜的数据背后,监测通报也揭露了一些更残酷的现实。
部分三级公立医院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轻视成本控制和运营管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通报显示,2023年,华北、华东地区三级公立医院的四级手术占比,较西北、西南地区高约5个百分点。
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73.84%,较2022年下降4.04个百分点,而西北地区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更低,只有57.28%。
◎ 目前我国存在区域间技术能力与人才储备差距大,导致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发达地区。/ 图:全景视觉
近5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护比维持在1:1.5左右。青海、西藏医护比不足1:1.25,护士一人要管10个床位。
“我们医院连腹腔镜手术都做不熟练,更别提心脏搭桥了。”青海某三甲医院心外科主任坦言。他的医院曾尝试派医生去上海进修,但“回来后患者还是更信任东部专家”。
“部分医院因地理位置、编制、薪酬福利等问题,导致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人员结构失衡。”在金春林看来,医疗水平的地区差异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但仍可以通过 “结对子”机制,让北上广三甲医院与西北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网络,共享病例和技术。
今年的“国考”已经结束,当然,这场医疗体系的“静默革命”未来仍将继续。当分数与排名褪去光环,留下的或许是更艰难却更重要的命题:如何让每一家医院都成为患者心中的“生命灯塔”,而非榜单上的一个字母。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