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间,官方消息证实,锡林郭勒盟两例鼠疫病例在北京确诊,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近十年来,亚洲、南北美洲、非洲都有鼠疫病例发生,昨晚在京确诊的两例鼠疫病例,再次敲响了警钟。
传染病没有国界,这一曾经肆虐全球的梦魇,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曾经一次性卷走过6万多人的生命。最终,在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的努力下,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传染病才被控制住,指挥这次防疫的伍连德博士也因此被人们所铭记。
除了从事防疫医学和医学史研究的人,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伍连德的名字,他曾是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最著名的公共卫生学家,是中国防疫和检疫领域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他也是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
伍连德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当时的马来西亚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伍连德从小就在英国人举办的“大英义塾”就读,并于1896年考取了当年新加坡仅有的一个英国女皇奖学金,获得了留学英国的机会。
出国学什么呢?伍连德思考再三,想到当地平民缺医少药,遭受病痛折磨的情形,他毅然决定学医。
就这样,17岁的伍连德踏上了前往英国的邮轮,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研究传染病及细菌学。1899年,伍连德考入圣玛丽医院实习,成为该医院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实习生。
后来,伍连德又去往德国和法国的著名研究所进行实习、研究,并于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到马来西亚后,伍连德开了一家诊所,并在吉隆坡医学研究院研究热带病。
1907年,伍连德应施肇基(中国第一任驻美国大使)之邀回到中国,被袁世凯聘任为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即副校长职)。该校由袁世凯创立,以培养北洋陆军军医为目的,甫一回国的伍连德便开始了在天津的医学教育生涯。
1910年10月25日,距离清政府灭亡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清朝皇室的发家之地东北地区却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恶行传染病——鼠疫。由于疫情无法控制,短短十多天就传到了北满中心哈尔滨。此后,这场瘟疫如同江河决堤一般蔓延,不仅迅速横扫整个东北,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
截至12月8日,发生在东北的这场大疫就已经夺走了3万多人的生命。鉴于形势万分紧急,刚刚卸任哈尔滨道台、到外务部任职的右丞施肇基急电伍连德进京。
经施肇基力荐,清政府钦命伍连德博士为全权总医官,负责东北防疫事宜。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毅然奔赴东北,来到了与鼠疫斗争的前线。
疫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伍连德的预料:家家关门闭户,死尸随处可见,很多尸体还没有来得及掩埋,更多的尸体无人认领,场面惨不忍睹……以至于伍连德发出了“防疫不亚于一场战争”的感叹。
为了了解疫情,伍连德秘密解剖了一个女尸,这也是中国医生的第一次人体解剖。他从标本里发现了鼠疫杆菌。
伍连德早在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就开始研究传染病及细菌学,他深知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一旦感染鼠疫,就会出现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症状,这些完全符合感染者的特征。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流行:
第一次是公元541年始于埃塞俄比亚,在欧、亚、非流行200年,全球死亡人数超过1亿人;
第二次是14世纪始于蒙古草原,沿商路传入欧洲和非洲,导致欧洲人口减少三分之一,当时被称为“黑死病”;
第三次于1855年始于中国,高潮期为1894年的印度、香港和1910年到1911年的中国东北,后者正是伍连德所亲历的。
伍连德从解剖的第一具尸体得出结论,这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人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介绍:按照感染途径,鼠疫感染可分为3种:腺鼠疫、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而肺鼠疫或肺部鼠疫是毒性最强的一种罕见鼠疫,潜伏期可能只有短短24小时。
肺鼠疫通常是腺鼠疫后期感染传播到肺部所致,不同于腺鼠疫的传播途径间接地从老鼠到跳蚤再到人,任何患肺鼠疫的人都可能通过飞沫将鼠疫传播给其他人。
这就为防疫工作确定了完全不同的做法:腺鼠疫是采用灭鼠来切断传染源,肺鼠疫则是通过隔离疑似患者。
很快,伍连德的方法被推广开来:病人留在医院,接触者被隔离,其他人都佩戴专业的口罩,并且调动了军警封锁了交通,以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然而,该做的都做了,疫情却没有被控制住,反而继续恶化。
这时候,研究细菌学出身的伍连德忽然意识到,问题出在尸体的掩埋上。鼠疫杆菌生命力很强,可以在尸身上存活很久,为了迅速控制鼠疫杆菌的传播,伍连德想出了焚烧尸体的办法。
中国人历来有入土为安的习俗,在这样的观念下,“焚尸”简直不可想象。即便是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伍连德,也不敢贸然提出这样的想法。左思右想,伍连德选择了上书宣统皇帝,请求朝廷下令准许火葬。这件事在清廷也引起了很大震动,过了整整三天,伍连德才收到外务部的回电:准许伍医生之请,可依计划进行。
于是,在伍连德的主持下,中国第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对瘟疫死者尸体焚烧,感染鼠疫而死的尸体,不管有没有棺木,一律被投入火中,彻底烧毁。很快,疫情就得到了控制,前后仅用不到四个月时间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避免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
1911年4月3日至4月28日,11个国家的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召开,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博士担任会议主席。与会中外专家建议清朝政府在东三省设立永久性防疫机构,以防止瘟疫重来。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会议用语一般只用英、法、德三种语言,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尊重,这次会议增加了中文。
为了表彰伍连德的功勋,清政府特别恩赐他“医科进士”功名,并授“蓝翎顶戴”。不过,就在第二年,清政府便宣告灭亡。伍连德又继续为中华民国的卫生工作而奔走。
伍连德此后长期致力于疾控工作,先后领导控制了1917年绥远鼠疫、1919年哈尔滨霍乱、1920年中国东北鼠疫、1932年上海霍乱,拯救了无数条生命。期间,他还于1926年9月9日,创办了滨江医学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任首任校长。这是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医学高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占了上海,日本人炸毁了伍连德在上海的寓所,伍连德离开了中国,回到出生地马来亚继续行医。1947年,他最后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再也没有踏上祖国的土地。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因心脏病逝世,终年81岁。《泰晤士报》评论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没有比他留给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了……”
这位中国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在20世纪初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与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35年,伍连德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成为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由于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这一消息直到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披露。尽管当时他有英国侨民身份,但在诺贝尔奖候选人表中,其“Country”(国家)一栏依然是“CHINA”(中国)。
伍连德的老朋友梁启超曾对伍连德有过一段比较公允的评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惟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一人而已!”由此可见伍连德当年的盛名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
今年是伍连德诞辰140周年,而他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有些人不该被岁月所尘封,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医学先驱、“鼠疫斗士”。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