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医路同行

一个母亲的去世引发的思考:医者该怎样面对死亡?!

2019-10-03 07:57:35医学界

  在中国,死亡不是个容易开口谈论的话题。

  艺术工作者东启6岁时,他的母亲因胃癌去世,此后家中避谈关于母亲的一切。因为这种沉默,东启多年来一直没能走出母亲死亡的阴影。

  胡医生在医院工作16年后,因为无法面对“病人死亡带来的创伤”,选择离开了这个行业。

  一个契机,让东启决定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对死亡创伤的沉默,同样发生在医生身上,发生在医院里。“在面对、理解死亡这个事情上,我们都不同程度的遭遇着来自家庭及社会的忽视。”

  以下是东启和胡医生关于“死亡”的讲述。

  Chapter 1

   东启:关于“母亲”和“死亡”,我都一无所知

  2000年8月27日,我母亲因为胃癌去世,我当时只有6岁。家人基本上向我屏蔽了所有和母亲死亡相关的信息。即使在我慢慢长大后,他们也很少或刻意不去谈及母亲。

  我当时无法理解这沉默意味着什么,模模糊糊感觉那似乎是一个装满恐惧的屋子,一旦打开就会有什么不可预知的灾难和惩罚。

  也因此,母亲的死亡在我这里变成了一个一直没有被解释的事。我慢慢长大后,关于母亲的记忆也逐渐消散。我能回忆起的,也只有她生命最后的几个片段,例如她躺在病床上,肚子高高隆起的样子(后来我了解到那是因为胃癌导致的腹中积水)。

  这些记忆片段大抵都和死亡相关,以至于我后来渐渐将“母亲”和“死亡”混为一谈。

  母亲的话题在我家里消失了十几年后,2017年初,我回到兰州老家,我的家人忽然觉得我的样子变了,变得特别像我母亲。我和母亲相似的容貌打开了家人记忆的缺口,关于母亲的话题重新回到了家庭之中,我也终于有机会去了解她,了解她的生病和去世。

  我忽然意识到,过去母亲的死亡在我们家里是个禁忌,但是这并不代表母亲完全被遗忘了。相反,我的家人们从来没有真正接受母亲的死亡,以及她的去世对这个家庭的影响。

  我策划了一个“扮演母亲”的艺术项目,家人把我打扮成母亲的样子,我穿上母亲留下来的衣服。我甚至以母亲的身份注册了一个微信号,用来和家人交流。我也开始尝试继承母亲生前的家庭责任——她是家里的大姐,一个担当者、教导者。

  我渐渐感到这不仅仅是个艺术项目。在正视母亲死亡的过程中,母亲的能量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这个家庭里。

  在这个过程中,我试着去梳理我的家族史。在兰化,和家族生计息息相关的煤矿产业已经逐渐凋敝,但是它曾经是母亲和姥爷、舅舅关系裂缝的根源。

  “煤挖空了,你的心也跟着挖空了,镇上变得空空荡荡。”在以母亲的名义给舅舅写信的时候,我试着去理解吸毒的舅舅、酗酒的姥爷。母亲一直反对姥爷喝酒,后来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他,他每天面对着随时可能丧命的下矿,在那个贫瘠的地方,能找到的缓解恐惧的方式,也许就只有酒精了吧。

  我甚至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为什么从少年时代就迷恋死亡诗歌,以及我感伤气质的根源。当我发现我的家庭对母亲死亡的沉默,对我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的时候,我自己也吓了一跳。

   我们怎么解释死亡?

  我在和家人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对于母亲为什么会死,他们有着各自的理解。我小姨会用一种超自然的方式去解释我母亲的死亡——她提过我家的风水不好。

  其他家人则都推测母亲的生病和生气有关,而生气的主要原因是舅舅吸毒和姥爷酗酒。

  这让我对死亡有了很多的思考,我们如何才能真正面对死亡、理解死亡?

  我想到,医院的报告——例如病历,或许是对死亡最客观最真实的一种解释。我联系了当时母亲就诊的兰州大学附属医院,希望能够找到母亲的病历。反复沟通后,医院给了我一段母亲的胃镜视频。

  近20年前的胃镜视频,胃镜从口中抽出的0.01秒,东启母亲的脸

  胃镜确诊了母亲的胃癌,这段影像,在我看来,是母亲身体走向死亡的一个证据,一个权威的、冰冷的、医学上的证据。但是为什么这种科学的解释,在我家人那里,完全被忽视了?

  有了这样的困惑,我产生了策划一个由病人、家属、医生、护士和相关研究者参与的论坛剧场的想法。在我最初的设想里,这些不同身份的人在一起讨论死亡,理解死亡并尝试面对死亡。

  我当时很武断,之所以在这个论坛剧场里纳入“医生”这个角色,因为我觉得医生就代表了理性的一面,就像病例一样,他们冰冷、机械化的看待死亡。

  直到我认识了胡医生。她的一句话——“在职业中面对死亡,有太多的伤害”——打醒了我。我忽然意识到我把医生完全标签化了,他们其实是活生生的人。我在尝试促进理解的过程中,却不自觉地陷入了对医生的标签化误解。

  在和胡医生,还有其他医生多次交流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开始关注——死亡给医生带来的职业创伤。就像我的家庭一样,死亡的创伤在医生身上也隐秘却真实地存在着。

  Chapter 2

   胡医生:压垮我的并不是肉眼可见的东西

  我是2012年离开的医院,在临床上工作了16年,当时我的年薪已经达到了14万。在兰州,这是高收入了。很多人不能理解我的选择,只有我自己知道,压跨我的不是肉眼可见的东西。

  我从卫校毕业到医院工作的时候刚刚20岁,可以说,我在很小的年龄,就因为工作的关系开始接触死亡。刚开始,病人死亡对我的冲击很大。那时候我常常和我的家人、同学和朋友聊这些。我后来意识到,在和他们倾诉的过程中,我其实在寻求安慰,修复创伤。

  后来我到医院的血液中心工作,为尿毒症病人做透析,我的90%的病人会死亡。透析病人一周来三次,一次透析四个小时,所以我跟病人相处的时间,很多时候比他们的儿女还要长。

  很多病人走了以后我会放不下。因为和病人在一起久了,就不单只是医患关系,我们之间会产生情感上的连接——作为医生,我了解他生理上的痛苦,了解他心灵的创伤,也理解他割舍不下的亲情。所以病人去世了以后,我会持续的痛苦。

  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一个27岁的小伙子,他没有爸爸妈妈,家里只有奶奶和年幼的妹妹。他去世后,我切身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全部悲剧。我的工作生活也都被卷到这种悲痛之中。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划掉去世病人的名字

  在血液中心上班,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从列表里划掉已经去世病人的名字。有些时候,我们甚至知道病人什么时候会去世,这真的很残酷。我记得很清楚,2011年冬天,我们的病人就按照我们预测的顺序,一个礼拜一个,接连去世。

  职业要求我在工作中投入时间、精力,但不能投入情感。对于医生来说,必须要具备一种素质——理性或麻木的面对死亡。

  但病人的死亡对我来说却是一种恶性消耗。理性和情感冲突带来的精神折磨,在遇到危重的年轻病人时尤其激烈。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医生,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一个两岁不到的小孩,因为先天心脏发育不好,在ICU抢救。作为医生,我们都知道,小孩没有希望了,但是我们要说服他的家人放弃,这太难了。他告诉我,每次和家人谈完后,都感觉自己像被抽空了一样,精神会一下子垮下去,没有力量。

  2012年,我患上了很严重的哮喘,其实那是个跟情绪有关的免疫性疾病。哮喘反复发作,7月份我大病了一场。在休病假的时候,我决定离开医院。

  在离开医院以后,我常常回忆起那段时间。我不是一个暴躁的人,但那时我会打孩子。情绪很不稳定,因为一件小事,我可能就会被引爆。有时候,开车下班路上,甚至会和路人发生冲突。

   麻木是一种内伤,意味着你的情感能力在下降

  我们经常听到医生说,“见了太多的生老病死,已经麻木了”。麻木是什么?是因为反复的创伤,个体选择的一种逃避机制。

  麻木是一种内伤,意味着你感受不到痛苦,但是你也感受不到爱,你的情感能力在下降。

  现在很多医院开始做临终关怀,特别好,最起码我们开始谈论死亡了。一个病人去世,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作为医务人员,全天目睹死亡和痛苦,我们经历的是无数个家庭的悲剧,但我们遭受的创伤却从来没有人关注过。

  只有医务人员被关怀、被支持、被医治,他们才有能力去关怀、支持和医治病人和家属。

  我从事医生这个职业之初,就下定决心,我要去关怀病人,投入情感,这和我自己的经历也有关系。

  我的父亲在33岁的时候因结肠癌去世,就在我后来工作的医院——兰州大学附属医院。当时所有人都知道我父亲得了癌症,晚期,只有我母亲不知道。她日日夜夜在医院照顾我父亲。父亲身体上只要有不舒服的地方,她就去找医务人员。但是大家都知道,并没有什么治疗的方法,只能同情她。

  这些都是我母亲后来回忆起来告诉我的。母亲还告诉我,医护人员的职业化,为了保护患者家人的隐瞒,其实对她是有隐性伤害的。

  我现在从事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东启和我说了他的经历,我很能理解他。因为避讳谈论死亡,他从来没有和自己的母亲正式告别过,但是死亡的阴影却一直伴随他成长。在医院内部,我们也很少公开谈论死亡对于我们的影响,但是事实上,这种影响可能无处不在。

  Chapter 3

   “心肠硬才能当医生”正在被纠偏

  在和胡医生交谈了几次之后,东启意识到,即使母亲已经离世20年,在医生面前,他却借由母亲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患者家属”,他和胡医生之间也由此建立了一层特殊的关系——医患关系。

  在这个关系层面上,他们有共同的经历,也分享着彼此因为家庭和医院内部对“死亡”的沉默带来的创伤。

  想让医生们敞开心扉谈论这种创伤并不容易,“医生职业化的训练会让他们主动去屏蔽很多情绪,这些被屏蔽的情绪其实是放在了一个很隐秘的地方。”东启说,他希望,“患者家属”的身份,他个人的经历,可以帮助他访谈更多医生。

  目前,他的志愿小团队共有4个人,除了他和胡医生之外,还有一位希望以此作为研究方向的医生,一位兰州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他们都做好了长期投入这项工作的准备。

  东启希望做到的,是给医生们寻找一个倾诉的出口。但是他清楚,更重要的,是给医生们一个谈论死亡创伤而不必感到“羞耻”的正当性机制。

  其实,医疗系统内部也在反思这一问题,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内科医生、文学学者丽塔·卡伦(Rita Charon)于2000年首先提出“叙事医学”的概念,“心肠硬才能当医生”的观念正在被纠偏。

  以往的医学教育认为,医生的麻木和自我钝化是一种需要。但叙事医学不是这样,它希望医生能感动,感动之后,再根据你的能力采取行动。

  和医院规范化的病例语言不同,叙事医学也鼓励医护人员写“平行病例”,写对患者、职业的反思。这似乎就是东启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出口”——通过书写,医生不再需要压抑负面的情绪,他们也不再因为谈论职业上遭受的创伤而被批评“不够职业”。

  从关注“死亡沉默”对小家庭的创伤,到现在转而关注医务人员面对死亡的创伤,东启一直希望“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是母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遗言。

39健康网版权所有,授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彩推荐

查看更多 >

猜你喜欢

抢挂专家号,咨询热心导诊MM
百度推荐

精选

进入39健康网首页

查疾病

热门
痛经
荨麻疹
宫颈糜烂
高血压
登革热
尖锐湿疣
妇科
月经不调
阴道炎
子宫肌瘤
男科
包皮过长
前列腺炎
早泄
儿科
手足口病
小儿感冒
小儿肺炎
内科
冠心病
肺结核
支气管炎
外科
肩周炎
乳腺增生
骨质增生
皮肤
湿疹
狐臭
脚气

查药品

热门
六味地黄丸
逍遥丸
金匮肾气丸
云南白药
阿胶
片仔癀
妇科
保妇康栓
调经丸
妈富隆
男科
伟哥
前列舒乐胶囊
养血生发胶囊
儿科
小儿感冒颗粒
小儿止咳糖浆
小儿七星茶颗粒
心脑血管
厄贝沙坦片
血脂康胶囊
速效救心丸
糖尿病
美迪康
消渴丸
拜唐苹
跌打损伤
云南白药气雾剂
云南白药创可贴
跌打万花油

好医院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肛肠外科
肝胆外科
血管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肾内科
风湿科
其他科室
妇科
耳鼻喉科
整形科
中医科
皮肤科
心理咨询
按疾病找
劲椎病
脑梗塞
高血压

好医生

按专科找

外科
心胸外科
泌尿外科
乳腺外科
内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其他科室
妇科专家
产科专家
中医专家

按疾病找

外科
烧伤专家
骨折专家
肺癌专家
内科
胃炎专家
高血压专家
冠心病专家
其他科室
头痛专家
湿疹专家
肾结石专家
39健康网-39健康網-合作-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