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发表后,在国内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我觉得有争议是好事,说明有更多人关注药物性肝损伤了,有更多人对此有所认识了。“茅益民教授在电话中告诉“医学界”。
“但有的争议也很无聊,比如去争论中药、西药造成肝损伤占比多少,不管占比多少,都该让公众知晓,不要认为这是在黑什么,因为只有认识才会去防范,关注点偏了,讨论也就无意义了。“
茅益民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医院陈成伟教授共同署名的《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近日在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发表。
这是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发表的反映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等整体现状的研究论文。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不断增加
近些年来,我国肝病患者中,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已经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
这一点,茅益民教授表示他在临床工作中也深有体会,而且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是很困难的,而建立诊断的关键步骤是需要询问到患者的可疑药物或保健品等的应用史,这需要医生花时间去仔细询问。
比如,门诊来的肝损伤患者,几乎很少有患者会主动向医生报告用药史,因为多数患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服用的药物或保健品有可能是肝损伤的真正元凶。而医生在问以前的用药史时,大部分患者的第一反应都会说没有,但进一步的详细追问,患者往往可能会想起曾用过的药物。对于保健品的应用史,更需要医生专门去问,如果门诊两三分钟看一个患者,就可能误诊漏诊了。很多时候,询问用药史往往都要花费10—15分钟。“
这反映出我国公众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知度低,如果患者不认为自己服用的药物或保健品可能会对肝脏造成不良影响,他就不会有意识的告诉医生,这就需要医生不停追问,患者慢慢的回想。“很多农村地区的患者,用土方的很多,不知道土方的成分,也不知道用的是什么,这就很麻烦了,所以,提升公众认知度非常重要。”
公众认知度低也有客观因素。在茅益民教授的这个研究之前,我国对药物性肝损伤缺乏系统性研究,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的整体状况如何、哪些药物会引起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病人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情况等都不清楚,这也是茅益民教授开启这个研究的初衷。“了解整体情况后,才能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防范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