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作为第一家中美合作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成立。两年后,年门诊量就达到3.7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600万美元,医院达到盈亏平衡。
在谈到和睦家医院的与众不同,李碧菁说,“我们优先考虑质量,而不是数量。”被称为“贵族医院“的和睦家医院实行预约就诊,医生的诊断时间在20-30分钟左右,特殊病例适当延长,患者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诊治,也没有等、排、候的现象。对首次来访的患者,医院要保持1个小时以上的诊疗时间。
根据性别、国籍等因素,医院会专门为每位患者指定一名医生,以疾病预防、健康指导为主,制定周密的随访制度,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一旦患者需要其他医疗服务,指定的医生会作相应推荐。
并且,所有病人的资料都储存个人医疗档案系统(PIMS)中,方便调阅。若是大型治疗方案,医院将组成一个医疗小组,会商解决方案。
文章指出,和睦家医院的服务与环境也为人称道。医院入口设专人引导候诊,每个楼层都设有全开放式服务台,员工基本都能与患者进行英语交流,并有法语、日语、波斯语等小语种服务;医护人员非常注重患者的知情权,比如,护士在打针时会交代注射的针剂、生产厂家、有效期、常有的副作用等。
以和睦家知名的妇产科和儿科为例,一般医院,孕妇待产、生产、产后休息都在不同的地方,而和睦家的产房可以实现“一站式”服务,而且提供亲人的休息场所,营养师会为产妇专门配制膳食等;儿科分为独立的两个候诊区,发烧的儿童在独立的层流房间,实现空气的自动净化,避免传染。
当然,这些服务代价不菲。据称,和睦家实行会员制,需要支付不少于100美元的年费,而每次就诊的费用是80美金,普通病房一天收费是800美金,孕妇顺产4天的服务收费则需要8000美金。
和睦家高质量、高价位的医疗服务,决定了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一位和睦家的工作人员称:“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在京的外国人,其中又以有本国医疗保险的外国人和跨国公司员工为主,对于没有医疗服务的外国游客、留学生或保险额度较小国家的公民,UFH的医疗服务仍是很奢侈。”
和睦家的收入结构也与公立医院完全不同。普通公立医院药品所占收入比重在50%以上,而和睦家约为10%,其主要收入来自于医疗服务尤其是医护人员的劳务收费。根据美中互利2007年财报,当年,其医疗服务成本为4053万美金,人员的总成本为2000万美金左右,其人均成本支出约为2万美元。
华盛顿邮报的长篇文章指出,近年来,诸如象政府经营的中日友好医院等一些富裕医院,已经设法改变中国医疗体系不论支付多少都一视同仁的做法。这些医院为中国越来越富的客户推出新的服务,这对美中互利只向富人提供的医疗保险费形成威胁。
在高端市场,美中互利将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曹艳林说,面向高收入人群,不少大型公立医院设立了专门的特需医疗部,比如协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名牌医院都有此类机构。该服务不具福利医疗性质,内容和价格完全与市场接轨,病人可指定专家问诊,有专门护士全程陪护,享受优先就诊的“绿色通道”。
为应对竞争,李碧菁考虑更多的还是融资,“现在股价比较高,希望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做更多的事情。”自从中国加入WTO后,美中互利的股价就在持续上升:2002年1月为8美元一股,经过两次1股分拆成2股,2008年1月23日,其收盘价达仍在34元左右。
2008年,证券分析机构给出的目标股价是42.5元。作为美中互利的主要股东,李碧菁不否认“中国概念”带来的好处。“现在,中国概念的公司开始受到特别关注,我们坚持了那么久,也该有报偿了。”
除了面临上述挑战外,美中互利还面临着来自更有名气的国际医疗机构的竞争。诸如象International SOS、Globle Health Care和ParkwayHealth等国际医疗机构,现在也把目标对准了中国商界和外交界的外籍人士。,
美中互利首席财政官彭博(Lawrence Pemble)说,“我们正在把我们的服务瞄准那些喜欢购买真正古驰(Gucci)手袋的消费者。”
华盛顿邮报强调说,但这种扩张还取决于私人健康保险业务的发展,而这个业务在中国几乎是不存在的。中国国营保险公司并不承担到和睦家医院看病的费用,只能是病人自己掏腰包,而外国病人的看病费用通常都来自国际保险业。市场分析师指出,如果一项保险产品能涵盖到美中互利医疗机构看病的部分或全部费用,那么中国的患者将会大幅增加。
经中国政府批准,2006年美中互利与中国一家保险公司推出了一项试验计划,首次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险方案,这样那些大型跨国公司可以向其所有雇员,无论是本土还是外籍提供相同的保健福利。然而其保险费用每人每年高达5000美元,市场分析师指出,这对大多数当地人来说实在太高了。
也有专家质疑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是否愿意花钱买健康保险。Brean Murray Carret &, Co.分析师刘易斯.范(Lewis Fan)表示,他对中国富人愿不愿意花这么多钱购买医疗保险持保留意见。
华盛顿邮报指出,目前美中互利在中国创建的“贵族医院”也遭遇了一些财政问题。6月初,在美中互利第四季度损失270万美元后,投资者便开始抛售其股票,导致该公司股票当天下跌30%,收报6.17美元。此外,因中国政府拖延批准申请,也使该公司的医疗产品部门在过去三年经历了损失。
然而,美中互利的季度营收却增长40%,达到3460美元,该公司的年度收入也增长了23%,达到1.3亿美元。这样的业绩让其股票开始攀升。此外,美国的市场分析家则非常看好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
“在中国政府为了提高13亿人口的医疗品质,开始增加其保健开支预算之际,我们预期中国的医疗环境将会继续增长,”美国市场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
市场分析师和美中互利官员都认为,其它因素也可能帮助该公司打开更大的局面:等待中国监管部门批准先进的机器人手术工具,中国婴儿潮的到来,以及和睦家医院严格的隐私规则。
华盛顿邮报的文章还说,虽然竞争日益激烈,但分析家怀疑美中互利共同创办人李碧菁在中国的影响力可能在减弱。她是为数不多几位能打进中国严格把守的医疗保健体系的企业家之一。
“可利用的资源是如此的匮乏,”李碧菁说。“这是我的道义责任,有些事情我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1981年建立美中互利国际公司,成为最先进入这个新兴市场的外国公司,开拓进口西方医疗设备,再到1997年创建和睦家医院,开始向中国推介赢利性质的私人医疗保健,这位来自纽约的现年52岁的女企业家,已把其近半生的时间都留在中国。
“很多人曾尝试过,但都没有奏效,可李碧菁却成功了,”市场分析师刘易斯.范说。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