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重视癌痛治疗,但20多年来,中国癌痛治疗中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水平仍然是很落后的,还有很多癌痛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镇痛治疗,患者的镇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指出,2017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数据显示,中国癌症患者的数量不断攀升,癌症新发人数增加到459万,占世界的1/4。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性疾病,60%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会出现疼痛,然而70%的疼痛患者未接受规范化的镇痛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先生指出,中国“管得住”的模式导致了麻精药品使用不足;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则指出,治疗观念和用药习惯存在误区是影响患者接受规范化镇痛治疗的主要原因。
2017年9月13日,中国麻醉药品协会、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协作组携手共同举办了“阿片类药物合理使用座谈会”。与会专家通过解读近期美国政府加强对阿片类药物管理的报道,介绍、分析了中国阿片类药物的管理及临床应用情况,帮助公众了解阿片类用药的科学知识,厘清对阿片类药物的错误认知,树立科学镇痛的理念。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协作组副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CSCO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特邀专家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监事会监事、陆军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刘端祺教授,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先生,以及中国麻醉药品协会秘书长田卫星女士、副秘书长段炼先生等嘉宾共同出席了此次活动。
“用得上”对应“管得住”
8月11日,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国家药物滥用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中明确指出,2016年我国药物的监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药物滥用形势总体可控,其中医疗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滥用/使用率仅为3.7%,稳定在较低水平。
阿片类药物使用的不同结果,折射出中美两国阿片类药物管制的不同理念。在美国,强调个人权利,从方便患者使用角度出发,按照临床应用水平和医疗价值对管制物品实行分级管理,强调“用得上”;而在中国,麻精药品的核心任务是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严防流弊事件的发生,因此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制措施,实现从生产到使用实行全程管制,更强调“管得住”。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先生
中国“管得住”的模式导致了麻精药品使用不足,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先生解释,“我国阿片类药物管制相对于之前虽然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流程相对繁琐,执行时受到一品双规、计划制采购、医生的麻药处方权、门诊开药医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极大地限制了患者的使用,未来麻醉药品监管应更加注重合理控制,确保麻醉药品真正实现‘管得住、用得上’。”
中国癌痛患者“止痛”需求尚未满足
2017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数据显示,中国癌症患者的数量不断攀升,癌症新发人数增加到459万,占世界的1/4。疼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性疾病,60%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会出现疼痛,然而70%的疼痛患者未接受规范化的镇痛治疗。“作为目前已发现的镇痛作用最强、止痛疗效最确切的药物,阿片类药物是治疗癌痛的首选,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得到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欧洲姑息治疗学会(EAPC)等国外权威机构的推荐。”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协作组副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CSCO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副院长秦叔逵教授指出,“尽管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重视癌痛治疗,但20多年来,中国癌痛治疗中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水平仍然是很落后的,还有很多癌痛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充分的镇痛治疗,患者的镇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医疗用吗啡消耗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治疗癌痛水平的标准,并将吗啡人均年消耗量依照大于10 mg、1~10 mg、小于1 mg分别划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2010年以前,我国吗啡人均年消耗量均在1 mg以下,处于极低水平;2011-2013年,这个数值虽然增长到略高于1mg,但仍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国际麻管局2015年的年报显示,2015年吗啡在美国的消耗量是19.6吨,而在中国仅为1.6吨,中国人均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全球排名仅位列第88位。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吗啡消耗量逐年增加,但中国的消耗总量仍然很低,中国的癌痛治疗水平仍不容乐观。
专家强调:合理使用的阿片类药物是良药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
在谈及影响我国阿片类药物使用的因素时,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特别指出,治疗观念和用药习惯存在误区是影响患者接受规范化镇痛治疗的主要原因。“由于鸦片战争对中国沉痛影响的特殊历史背景,鸦片成瘾观念在公众心中异常深刻,甚至‘谈麻色变’,不少患者及家属,甚至部分临床医师对麻醉药品心存恐惧”,樊碧发教授解释。
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在医生科学、规范、合理的指导下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概率极低。“疼痛是成瘾的‘天然拮抗剂’,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灶是对止痛强烈的要求而非享受‘欣快感’ 。对于疼痛患者,特别是癌痛患者来说,阿片类药物就是将他们从地狱拉回到人间的‘良药’。”樊碧发教授特别强调,“阿片类药物有其双面性,如果不依照医嘱,胡乱使用,极易产生依赖性,也就会成为人们口中的‘毒品’。对于患者来说,是良药还是毒药关键在于是否合理、规范、科学的镇痛。”
陆军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刘端祺教授
在谈及应对措施时,蔚蓝丝带关爱癌痛患者特邀专家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监事会监事,陆军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刘端祺教授表示:“我们在疾病治疗方面一直强调多学科合作原则,同理,改变成瘾恐惧大环境,也需要政府、学协会、医院、医生、媒体等多方力量通力合作,将合理使用阿片类药物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理念传递出去。同时,针对临床上较常使用的麻精药品,逐步推出和细化临床治疗技术指南,明确医师的权利和义务,指导麻精药品在临床的合理使用。”刘端祺教授最后强调说:“缓解疼痛是患者应有的权利,也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主动关注患者的疼痛状况,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提升生活质量,是医护人员对癌症患者人文关怀最直接的体现。未来,‘蔚蓝丝带’将进一步携手各个学协会,持续进行癌痛知识的宣传,帮助患者厘清误区,帮助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合理用药的观念,最终帮助广大癌痛患者实现‘无痛生活 尊严人生’的目标。”
专家解读:阿片类药物用药常见误区
误区一:非阿片类比阿片类药物更安全
事实上,对于需要长期接受镇痛药物治疗的病人,使用阿片类药物更安全、有效,值得注意的是正确滴定用药剂量,及时关注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其长期应用不会对肝脏及肾脏等重要器官产生毒性作用,而非甾体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胃肠道和肾脏毒性,并会明显抑制血小板功能,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也可引起肝脏毒性。
误区二:只在疼痛剧烈时才用镇痛药,用药后疼痛部分缓解即可
事实上,镇痛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无痛睡眠是镇痛治疗的最低要求,理想的镇痛治疗除达到此目标外,还应争取让患者达到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的目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另外,长期疼痛还会引起病人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等难治性疼痛。对于疼痛患者来说,及时、按时用镇痛药才更安全有效,这时他们所需的镇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是最低的。
误区三:使用阿片类药出现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事实上,除了便秘,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一般仅出现在用药的最初几天,数日后症状多自行消失。对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积极预防性治疗,可以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误区四:长期用阿片类镇痛药不可避免会成瘾
事实上,长期规范地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癌痛,尤其是口服按时给药,发生成瘾(精神依赖性)的危险性极微。近四十年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发生精神依赖的危险低于3/10000。
误区五:一旦使用阿片类药物,就可能终身需要用药
事实上,只要疼痛得到满意控制,可以随时安全停用阿片类镇痛药或换用非阿片类药物。突然停药可能会出现戒断综合征,故建议对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逐渐减量停药。
误区六:阿片类药物服用剂量是有限制的
事实上阿片类的用药剂量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阿片类镇痛药无封顶效应,剂量的确定应视患者个体化而定。即只要病人疼,就提示体内的镇痛药物不足,需要及时增加药物剂量,但增加剂量前必须咨询专业的疼痛科或者肿瘤科医生。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