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健康,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法履行食品安全标准职责,不断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全面完成食品安全标准整合任务。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部署,2013年起,我们会同相关部门,利用三年时间牵头完成了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的任务。
为保障任务的完成,制定印发了食品安全标准清理和整合工作方案,成立食品标准清理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委领导亲自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实施清理整合和重大事项研究,成立多部门、多领域专家参与的专家组,负责具体技术研究等工作。
食品标准清理涵盖以往近500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质量、食品卫生等标准。除将千余项农兽药残留相关标准移交农业部门清理外,经研究论证,提出其余3千余项标准继续有效、废止或修订、整合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清理意见,确定整合415项食品安全标准。争取各部门支持,发挥各部门技术优势,确定整合标准起草单位,确定整合步骤,倒排时间表,开展督促指导,确保如期完成整合任务。
在各方努力下,如期完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工作,整合标准已经全部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将在2016年陆续发布实施,有效解决以往食品标准间矛盾、交叉、重复等问题。
二是加快制定亟需、缺失的食品安全标准。截至目前已发布68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上待发布的400余项整合标准,初步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分为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生产经营规范四大类,涵盖1.2万余项指标,标准体系的框架、原则、科学依据与国际食品法典一致。
三是严格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建立完善从标准规划、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到审查、批准发布等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在标准立项和研制过程中,密切与农业、食药、工信等部门合作,注重标准制定与监管、产业发展需求相衔接。在标准审查方面,成立由卫生、食药、质检、农业、国标委等8个部门和医学、农业、生物、环境等领域350多名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委员,严格标准审评。在标准实施方面,建立食品安全标准查询和跟踪评价网络平台,提高标准制定的透明度。
四是夯实标准科学基础,加强标准跟踪评价。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全面开展风险监测工作,开展铝、塑化剂等风险评估,做好食品消费量调查、总膳食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为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国家和地方各级层面会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机制,充分听取监管部门、企业对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还专门在其网站设立网络平台,收集各方对标准的意见。
五是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领域相关事务。我国担任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两个委员会主持国,牵头制定有关豆制品等国际标准,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国际食品安全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力促进了我国食品贸易发展。
当前国家卫生计生委正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为契机,拟定食品安全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不断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针对监管需要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制定、修订亟需的基础标准、食品相关营养标准、生产经营卫生规范、配套检验方法等标准。
二是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制定公布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标准工作制度和程序,实现食品安全标准与“三新食品”衔接,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相衔接。
三是提升标准服务能力。健全各地卫生计生部门食品安全标准工作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做好标准在线查询及意见反馈等服务工作。组织开展标准培训、咨询、跟踪评价工作,服务监管部门、行业和企业。
四是坚持开门做标准。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标准研制协作组,提升标准研制能力,提高标准服务能力。充分听取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和消费者意见,加强标准出台前的社会风险评估,提升决策的公信力。
五是加强标准科学研究。加强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及其他有害因素的监测和抽检等数据在标准制定中的应用。建设标准基础数据库,为标准制定、修订和风险交流等提供技术基础。加强标准相关基础研究,推动促进相关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
六是加强标准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标准交流,加快研究转化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做好国际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主持国工作,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高我国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