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5月9日电 (记者姜泓冰)我国一线城市人口中罹患心理疾病者可能高达两成人,拥有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却极度匮乏,找到可信的知名精神科医生问诊可能要排队等候数月——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呈现出的对于心理治疗的巨大需求,吸引着全世界精神卫生业人士的关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已有80年历史的国际心理治疗联盟首次将每四年一次的世界心理治疗大会移师中国举办,来自全球29个国家约1300余名代表聚会上海。第2届中国心理治疗大会也同期举办。
5月9日开幕的第21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主题为“心理治疗对全球健康的贡献”,由国际心理治疗联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主办,为期三天。与会者包括国际心理治疗联盟主席Franz Caspar等多个精神卫生相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政府管理部门与立法机构负责人等。大会安排有3个主旨报告、11个大会报告、9个特别论坛、53个专题分会、28个工作坊及27个墙报,既有高端的心理治疗理论报告,又有心理治疗领域实用的经验、技术分享。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表示,“心理治疗”已成为精神卫生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总体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匮乏,远远满足不了公众对心理健康服务庞大且紧迫的需求。为此,中国正努力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期望发展具有临床价值和科学基础、适合中国人群的“心理治疗”技术、方式和模式。
根据2009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的一次对中国四省市公众所做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在我国,包括抑郁症、狂躁抑郁症等在内的心境障碍疾病发病率为6.1%,包括惊恐、恐惧发作、创伤应激障碍等在内的焦虑障碍发病率为5.6%,包括酒精依赖症、毒品或药源性成瘾等在内的物质使用障碍发病率为5.9%,严重的精神病型障碍发病率约为1%。总体人群发病率达17.5%。而此前的另一次调查则显示,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心理疾患终身发病率更高达21%。
大会中方主席、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旭东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在精神健康服务领域有三类从业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培训,已有30多万人了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不过其中绝大多数人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助人技巧,并未执业。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普通的感情、婚恋问题、工作学习中的不适应问题等,但如果患者已出现严重症状,则应由具有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或精神科医生做诊断和治疗。
具有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以及需要融会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的专业精神卫生服务人员严重不足。赵旭东教授在上海东方医院的门诊,每月门诊量约在80人左右,每次网上预约挂号都被“秒杀”,病人往往要排队等上3个月才能就诊。病人来自世界各地,不少是海外华人以及留学生。与国内近期报道较多的抑郁症病例不同,年轻的留学生群体最易出现的是急性偏执、文化适应障碍和躁狂抑郁症。表现症状分别为感觉自己受人排挤甚至迫害、草木皆兵,饮食水土不服、失眠致身体不适,从开朗狂热而情绪低落压抑,等等。
世卫组织精神卫生署前主任Norman Sartorius在主旨报告中表示,要减少心理疾病患病率,除了要依靠“心理治疗”的手段,更要靠提升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心理的健康比漂亮的外表更重要”。他认为,当前还缺乏对心理治疗疗效的研究和评估,以及对心理治疗师的规范培训。心理治疗有很大潜力,如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更好整合,将大大提高精神卫生服务的质量。
专家们认为,“心理治疗”主要是由医学、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专业人员实施的专业技术操作。在医学领域,“心理治疗”不仅用于治疗心理疾患、精神障碍,也广泛应用于躯体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因为躯体疾病常常伴有心理问题,而精神障碍常常与躯体疾病共病,甚至互为因果、交互影响。最突出的例子,是糖尿病与抑郁症的共病现象;心血管疾病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以致催生了一门“心理心血管病学”,以及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双心门诊”模式。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