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吓成大病,没心脏病吓成心病……
一些老年人在得知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的一种原因后,只要是在清醒状态下,每过一小时就测量一次血压……
体检发现一些类似心脏病特征的症状后,就到处检查,医生告诉可能性不高之后还一直担心,自己吓自己……
在得知自己患早期轻度心脏病后,就开始焦躁、抑郁,整天忧心不已,导致加重病情……
以上这些看似可笑的情况,其实却真实发生在各医院的心血管科很多患者身上!
鉴于此,为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实现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中国康复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心血管内科和精神疾病科相关专家共同撰写《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并于2013年10月12日,在京举行了发布会。共识由胡大一教授牵头,丁荣晶、耿庆山、郭兰、刘遂心、毛家亮、胜利、杨菊贤(专家顺序按拼音排序)7位专家参与编写,并征集了全国30余位专家的意见。希望借助专家共识的推广,为广大心血管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可供借鉴的参考与指导。
《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指出,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大量存在有或同时有精神心理问题,由于传统的单纯医学模式,常忽视精神心理因素,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成为目前心血管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面对又迫切需解决的问题。我国临床医生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了解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临床中遇到的大量此类问题难以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因此,推广《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对于实现患者躯体和心理的完全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胡大一指出,为心血管科患者制定心理处方的目的是将“双心医学”做为“心脏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吁钢介绍,我国对心血管病患者精神障碍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2005年在北京10家二、三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3260例患者进行调查显示,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率为7.1%,其中在冠心病人群中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分别为9.2%和45.8%,高血压人群中分别为4.9%和47.2%。2009年Deng等调查108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发现抑郁症状患病率达7.9%,焦虑症状患病率达28.3%,共病患病率达14.3%。
心脏科就诊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临床处理跨度大,从普通人的患病反应,到患病行为异常及适应障碍,到慢性神经症患者的特殊应对方式,到药物副作用造成的精神症状以及心脏疾病严重时出现的脑病表现。很难用一个模式应对所有情况。本共识列出心脏科医生起到难以替代作用的几种处理方法。因为第一线接触患者的是心脏科医生,而很多患者会拒绝转诊至精神科,同时心血管疾病是致命性疾病,而心脏科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通常是亚临床或轻中度焦虑抑郁,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这部分患者由心脏科医生处理更安全方便。
广东省人民医院郭兰教授在会后向39健康网编辑表示,我们提倡关注心脏科就诊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双心医学”的范畴。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和处理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及行为相关的医学。双心医学的目的,不仅是简单的把精神问题和心脏病放到一个单元进行治疗,而是强调在临床治疗中关注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实现患者躯体和心理的完全康复。
本《共识》的执笔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丁荣晶教授介绍了《共识》的起草、审稿和定稿工作。她同时指出,对心血管病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临床处理,支持性心理帮助非常重要。因为认知因素在决定心血管病患者的反应中起关键性因素,包括对病因和疾病结果的态度,对治疗的预期作用的态度等。支持性心理帮助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自己学会应对症状发作,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困难,减少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非适应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人际关系,维持、重建自尊、提高自信和自我适应能力。治疗者需要了解患者的现实人际关系,以及情绪或者行为的过去和当前状况。帮助患者以有效且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心理问题及适应生活。
对于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心脏疾病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精神心理问题需要遵从7条药物治疗原则:
1.诊断要确切;
2.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合并症,个体化用药;
3.剂量逐步递增,采用最低有效量,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4.一般药物治疗在2周左右开始起效,治疗的有效率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如果足量治疗6-8周无效,考虑换药。
5.治疗持续时间一般在3个月以上,根据病情决定用药时间。
6.如第一种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换药,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者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物。
7.与患者有效的沟通治疗的方法、药物的性质、作用、可能的不良反应及对策,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相信该《共识》的出台及推广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实现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据悉,后续中国康复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将在深圳市康哲药业的配合下,围绕《共识》开展“双心走基层”城市巡讲活动,大力推广《共识》,为更多在心血管科就诊伴发心理障碍问题的患者带去福音和真正的“双心”健康。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