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于2012年10月1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在此次心脏病学盛会期间的WHF@GW-ICC联合会议专场上,来自世界上多位专家围绕“心血管病二级预防”向与会观众介绍了非传染性疾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其中本届长城会主席胡大一教授则向与会观众做了“从PURE研究看中国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现状”的报告。
本届长城会主席胡大一教授
据胡大一介绍,PURE研究(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调查了世界上多个国家有明确指南适应症患者的询证用药状况,其结果显示,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针对心血管病二级预防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与指南推荐相比都存在巨大差距。中国的调查结果更令人震撼,目前中国询证用药的情况非常差,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为18.6%,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只有8.6%,他汀作为二级预防最重要的药物,其用药率仅为1.7%,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医院和技术设备的发展都是不匹配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胡大一认为,低用药率一方面有患者自身的原因:第一,患者认识不足,不了解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支架等手术治疗、症状消失后长期用药的意义;第二,患者对“是药三分毒”的担忧;第三,保健、养生在国内风生水起,很多患者盲目相信保健品,而缺乏一个基本常识:对于患者来说,保健品根本不可能代替药物。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医学和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在于缺乏二级预防体系。目前中国医疗过于追求硬技术(如CT的台数、导管室的豪华、支架的用量),而忽视了康复二级预防体系的建立。“康复”不仅仅是指肢体的康复,还包括康复评估、指导饮食和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目前我国从政府到民间对心脏康复的认识程度都在明显提升,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是加大医保支持力度。
胡大一认为,下一步我国应该首先着手增强软实力。患者个体化治疗(包括用药品种、剂量)需要时间来调整,患者治疗后的监测和培训需要专业人员来做,按照目前的医疗模式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建立心血管二级预防平台至关重要。今后8-10年,中国应建立自己的心血管康复体系,其中病前预防体系、病后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心肌梗死快速救治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没有这些体系,再好的技术、再优秀的团队也无法发挥作用。
心血管病患者需要长期(终生)和综合的服务,不解决对患者的服务和关爱等实质问题,只靠传播知识、宣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改善PURE研究揭示的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严峻现状、缩小实践与指南的差距,我们必须建立中国自己的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健康管理。
值此国际心脏病学盛会召开之际,呼吁广大中国医生能站在更高层面,从非医疗、社会角度思考更深远的问题,为公众和患者提供更好的关爱和服务。
(责任编辑:王潍)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