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新名词开始流行,那就是“社交恐惧症”。一项调查显示,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日前,记者在哈医大四院心理门诊了解到,据该门诊统计,目前,该院每月能接诊约800名心理疾病患者,而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就占了三成,并呈低龄化发展。
20岁成“宅男”
8日上午,一位长相俊朗的男孩走进哈医大四院心理门诊。他上身穿一件白色休闲T恤,脚穿一双白色运动鞋,整个人显得很阳光,但他一直低着头,一言不发。这名男孩叫小光(化名),是由妈妈陪着来看病的。小光妈妈讲,小光今年20岁了,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从小学开始,小光就害怕与人交流,一直没有朋友。起初,小光妈妈认为他只是性格内向,等长大了就好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光的这种“内向”性格愈演愈烈,一见陌生人就紧张,说话时也不敢看别人的眼睛。由于害怕和陌生人接触,现在小光成了名符其实的“宅男”,从职校毕业已经在家“宅”了近四年。他每天只是在家呆着,哪儿也不去,整个人也显得木讷笨拙,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听到妈妈在谈论他,记者发现,小光突然抬起头,嘴唇颤动,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你,你,你不说行不行?”当记者随他声音看他时,他又“害羞”地低下了头。经检查,小光被确诊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5年增4倍
哈医大四院心理门诊的张磊晶主任介绍,该院目前每月能接诊约800名患者,而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就占了三成,超过200人次,比照2005年每月患有社交恐惧症的50人至少增4倍。张主任讲,以往来看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大多是40、50岁的中年人,他们大多是单位中的技术骨干,由于工作出色走上领导岗位,但不善言谈,无法与下属沟通。然而近几年,患者群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每月接诊的200余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中,“80后”、“90后”的年轻患者就占了一半。
“社交恐惧症”就诊率不足10%
张磊晶讲,由于一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家长的溺爱中,把孩子困在封闭的“蛋壳”里。他们不容易适应社会,抗挫折能力几乎为零,每碰到问题就容易退缩。他讲,一般社交恐惧症都与童年的经历或教育不当有关。曾有一位患者童年时由于父母一直将他寄养在姥姥家。结果姥姥并不喜欢他,并经常训斥他,导至他从上初中起就不敢与陌生人沟通,十多年了,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另外,由于网络的兴起,使很多孩子在网络上可以有自己的空间,宣泄情感,反而在现实中迷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是孩子们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另一个原因。
张磊晶讲,虽然目前来医院看“性格内向”问题的患者每年增加,但这些患者基本都是已经出现影响正常生活的问题后,由家属“强迫”着来看病的。很多家属曾对他说:“大夫,这孩子没什么大事,就是从小性格内向,不爱与人说话!”大部分家长并不认为社交障碍是一种病。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患有“社交恐惧症”主动来医院就诊治疗的患者,不足10%,更多的患者仍在社会上,其自身和家庭都承受着相当大的精神压力。
张主任介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一般性格暴躁,看问题角度偏激,严重者会产生暴力倾向。其实,他们渴望与人交流,但由于缺乏相关的锻炼,一旦失败后便不敢再次尝试,害怕与人交往,致使病情严重。
张主任讲,“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交往的空间有限,作为父母,要多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还要主动创造一些环境增加孩子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社交。”同时,张磊晶提醒父母们,一旦发现孩子有“社交恐惧症”的倾向,应及早咨询治疗。家长平时要注意留心孩子的举止和言语,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以防止“社交恐惧症”的出现。
(责任编辑:宋雪)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