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心灵港湾"
10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了省实验中学(本校)。顺着墙上张贴的各种心理测试图片的指引,在实验楼7楼寂静的一角,记者找到了该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一进门,迎面便遇见了刚做完咨询的小雪(化名)。
“今天是我第一次做心理咨询,刚才把心里的一堆苦恼都‘倒出来了’。”小雪说,她是今年的新生,入学后总感觉“ 不在状态”。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她,考进重点高中后就不再拔尖了,这让她很失落,所以来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该中心的老师韩海萍告诉记者,像小雪一样,来倾诉成长的烦恼、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现在可不少。有因为不适应高中生活烦心不已的;有面临高考,压力大无处释放的;还有不善交际,与同学产生矛盾不知怎么化解的……为此,学校聘请了专职老师,在平日教学、组织活动的同时,每周一到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同学们单独进行心理辅导。老师们采取“助人自助”的模式,设身处地地帮他们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难,列出解决之道,再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这一方法使孩子们主动参与了解开内心“疙瘩”的疏导工作,学到了不少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的“小妙招”,大大提高了心理素质。
被忽视的"摆设"
在省城几家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小学校,记者发现,不少心理咨询室都拥有不错的条件,房间里阳光充足、宽敞明亮,用于谈心的沙发柔软、舒适,各种指导类书籍丰富多样,还开通了相关电话、邮箱,配备了心理测试用的沙盘等设施……
并非所有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都是如此设置。采访中,记者也在一些学校看到,个别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得并不尽如人意。有的房间隔音降噪条件欠缺,学生出入缺乏隐蔽性,容易让孩子对咨询的安全性产生顾虑;有的只有几把椅子、一个茶几、 一组沙发,陈列简单,不能使学生在幽雅、清净的环境中放下包袱、敞开心扉。而在师资配备方面,一些学校尚没有更多的专职老师开展此项工作,仍由任课老师经培训后兼任,这也必然使各个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的专业水平、从业经验、工作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对此,一位初中老师坦言,虽然学校越来越重视这方面工作,但在中考、高考压力下,与众多主课相比,心理教育显然还处于“ 边缘”地位,而为此引进高水平人才、配备科学专业的设备,还需要不小的投入,这都让一些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显得要么热情不足,要么力不从心。
同时,少有学生登门,也令某些心理咨询室几成“摆设”。很多孩子告诉记者,他们觉得精神方面不正常的人才去心理咨询,如果被其他同学发现,一定会被歧视、排斥;还有学生表示,虽然知道老师们会保护个人隐私,但要真把心事讲给老师听,还是难免有些尴尬。
"解疑"之余仍需"培养"
济南市早在 1998 年便出台了《关于推进济南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逐步建立健全着管理体制和内部机制,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等多项工作,已使省城中小学生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及咨询的环境和条件大有改观。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曾长期不受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也是在这几年才有了较大的起色,必然还存在不少地方亟待改进。”省城某心理学专家表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继续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丰富教育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获得更多学生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对此,专家指出,目前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主要还在做排解学生内心苦闷的辅导和咨询工作,工作内容还有待丰富。“老师们可以多做些‘培养’工作,承担更多的日常教学任务,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借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杜绝心理问题的滋生。有的学校已经设置了主题活动周、定期举办专题讲座,还印制发放宣传手册,收效十分显著,这都可以作为有益的尝试。”专家如是说。
(实习编辑:邓岳海)
按疾病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