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我,体内多了一颗“人工心”,创造国内最高龄纪录

2023-10-30 14:18:26 39深呼吸

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

关注39深呼吸,看到不同寻常的医药健康深度内容

76岁王婆婆,因患心衰常年吃药治疗,无奈病情持续进展,世界上最好的心脏药都对她不管用了。严重心衰的人,如果等不到合适的供体做心脏移植,是不是只能等死?

王婆婆不甘心,她有着强烈的求生意愿,孝顺的儿女亦不忍心看她受病痛折磨,一咬牙带她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安装了一颗“人工心”。

据可查文献报道,王婆婆是目前国内最高龄的人工心脏植入者。

◎ 人工心脏,为国产第三代全磁悬浮。/ 医院供图

心衰严重到无药可用,他想让母亲活得有质量

10月20日上午,39健康编辑见到了身材瘦小但精神奕奕的王婆婆,这是她与人工心脏相处第67天,在儿子和护工的陪同下在病区走廊进行康复锻炼。

◎ 王婆婆在助步器帮助下做康复训练。/ 作者摄

王婆婆看见郑俊猛教授迎面走过来,立即露出慈祥的笑容,听闻自己下周就可以出院了,心情就更好了,乐呵呵地说:“郑主任,你帮选个(出院)吉日!”

“阿姨,让我先听听你的心跳,”郑俊猛教授拿出听诊器放在王婆婆的胸口上,“不错,心跳很有力量”,说完向王婆婆竖起大拇指。被逗笑的王婆婆,也向郑俊猛教授竖起了大拇指

◎ 郑俊猛教授用听诊器探听病人的“人工心”。/ 作者摄

有谁知道,在三个多月前,王婆婆的心衰已经到了无药可医的地步,全家人忧心忡忡。

董友顺(化名)是王婆婆的大儿子,他告诉39健康编辑,“我妈这几年生活质量很差,心脏不好,成天吃不下,走几步路就胸闷、气喘吁吁,非常辛苦,我们做儿女的看她这样子,心里也不好受。”

2017年,王婆婆在大医院查出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董友顺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病,但他明显感觉到,母亲的心衰一天比一天加重,随便动一动就气促。除了气喘外,拉尿也要靠药物,如果没吃药,老人就无法排尿,蓄积在体内,腿脚就会水肿厉害。

“以前靠药物尚能维持心脏功能,可以正常生活起居,后来吃着吃着,就没有药可以再用了,心内科医生说‘全世界最先进的药都给你妈吃完了’,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董友顺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无药可治,有钱也没用”。

他四处打听还有没有别的法子,“我们唯一的心愿,希望母亲的晚年生活得有质量,活得舒坦一些。”

生活需要体面,生命需要质量。活得有质量,死得有尊严,不应该是一种奢望。

年龄大身体基础差,不适合心脏移植

严重心衰,单纯依靠药物和心率控制器械已难以阻止病情进展,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成为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经朋友介绍,董友顺带母亲找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郑俊猛教授。

郑俊猛看过病历,心里清楚这是一位情况复杂、底子薄的棘手患者。老人76岁了,65岁以上就属于心脏移植的相对禁忌症,身体瘦弱,体重只有40公斤,手术耐力比较差。

“病人的心衰已经10年了,两年前心衰加重,心脏二尖瓣的关闭不全严重,确诊为终末期心衰状态,病人当时在外院做了手术减轻二尖瓣的反流,还曾做过左肺下叶的切除,因消化道出血做过胃的部分切除。”郑俊猛判断,老人年纪大加上多种手术史,不适合做心脏移植,那么解决她的心衰,就只剩下人工心脏植入一个办法。

图片来源:quanjing

人工心脏植入一点不比心脏移植轻松,同样是超级大手术,面临风险大。“老人的身体基础病,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做过左下肺叶切除,她的肺功能有所限制,预计术后肺部感染的机会可能会增加;还有消化道出血的病史,病人在人工心脏植入后抗凝难度会增加,注定了这是一场极具挑战的手术。”郑俊猛充分评估各种风险,与病人和家属充分沟通。

“我们来医院就是想要做手术,想要改善我老妈的生活质量。”董友顺坚定说。而王婆婆也表示“想治疗”,用她的话来说,“活到这把年纪了,孩子们赚到钱了,我也想舒服地跟着他们好好享受福,想要好好活下去。”

7月13日,王婆婆住进了心血管外科病房,接受手术前的一系列检查、营养调理、心衰纠正、活动耐量提升等干预。郑俊猛表示,病人的心衰情况改善得越好,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成功率就越高。足足准备了一个月,王婆婆的身体状态终于达标手术了。

一颗“人工心”植入体内,33天ICU生命闯关成功

8月13日如期手术。董友顺说,“我妈早上7点多进手术室,下午四点多手术结束,然后转到ICU病房,整个手术过程很顺利。”

◎ 团队为王婆婆植入“人工心脏”。/ 医院供图

从此,王婆婆的心脏里就多了一个不停转动的“泵”,直接将心脏里的血液泵入主动脉,流向全身,让原本快要“报废”的心室得到休息。

对于手术团队来说,人工心脏植入后,如何解决抗凝与出血的矛盾,非常考验智慧和水平。这也是王婆婆在ICU面临的一道生命关卡。

“人工心是一个机械部件,而血液流通机械部件,相应要采取抗凝治疗,但这个病人本身容易出血,体重轻、营养状态差、消化道出血经历等都给抗凝增加了不小的困难。”郑俊猛小心控制抗凝,可一旦抗凝的剂量少了,又出现抗凝不足。

由于王婆婆存在主动脉瓣反流,在植入人工心脏的同时做了人工瓣膜的置换。“当抗凝不足时,病人的人工瓣膜在主动脉瓣以下形成了一个血块,堵住了左心室的流出道,所以要加强抗凝以融化血栓,结果病人发生了消化道出血。”

在这个过程,郑俊猛带领团队小心翼翼地去平衡抗凝跟出血,几经调整用药,终于把血栓融化了,王婆婆的整体情况出现好转,抗凝效果令人满意。

每天下午4点,董友顺和弟弟妹妹都会准时到ICU门口了解母亲的情况。直到大概20天后,他才第一次见到了安装了“人工心”的母亲。

“老太太ICU住了20天躺在病床久了,变得有点烦躁,但意识很清醒,一直责怪我们,‘你们这么久都不来看我,是不要我了吗?’”董友顺激动得眼圈泛红,拼命摇头向母亲解释,“我们天天都在外面等你早点出来呢!”

◎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照顾下,从身体到心理,王婆婆状态一天比一天好,身体各项指标趋于正常。/ 医院供图

9月16日,王婆婆身上的各种机器撤掉了,只带着一个像年轻人逛街用的黑色小挎包转到了普通病房。包里面装着的是电池,它连着一根电源线,穿进老人的肚子,经过皮下隧道,给她的“人工心脏”持续供电。

董友顺感叹,从7月13日入院至今100天了,能扛过这么一个大手术,老太太的意志力真棒,目前感觉她与“人工心”适应得不错。

“我以后会不会好?”、“一辈子都要带着它吗?”王婆婆指着椅子上的小黑包,问郑俊猛。

植入人工心脏后,原本超负荷工作的心脏将得到‘休养’,等你的心功能恢复得越来越好的时候,有可能会把‘人工心’取出来,到时你就不用带着它了。”听完郑俊猛的详细解释,王婆婆仿佛在黑暗里看到了曙光,又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注:文中患者、家属均为化名)

● 专家解析 ●

郑俊猛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

据流行病学统计,中国大概有1,200万的心衰(心力衰竭)患者,引起心衰的原因各种各样,主要是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疾病。其中,严重的心衰(心力衰竭)患者约70万,单纯依靠药物和心率控制器械难以逆转病程进展,心脏移植成为他们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我国每年等待做心脏移植的患者超过300万,然而供体稀少,能不能找到配型吻合的心脏,全靠缘分。还有一部分心衰患者因心脏移植的严格手术指征与禁忌症,被拦在心源等待大门之外。年龄在65岁以上不建议做心脏移植;抵抗免疫能力低下者难以承受心脏移植手术;体型肥胖超重的心衰患者难以匹配上体重相当的心源。此外,心脏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但是有些病人是不适宜抗排斥免疫治疗的。

人工心脏的出现,给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新希望。“人工心”是一个可以替代心脏工作的装置,血泵一端连接心脏,另一端通过一根人造血管缝合在大动脉上。机械动力替代心脏收缩吸出血液后,再泵出输送至全身,主泵头塞在心尖的位置,通过转子运转进行泵血,外置一个显示屏,可持续观察“人工心脏”转速及电量。

目前人工心脏主要有三方面临床应用:一是作为心脏移植的过渡,为患者等到合适的供体之前争取更多的时间;二是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脏功能恢复后撤除;三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支持患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

(通讯员 黄睿 程颖)

(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