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饮用水标准:纷纷扰扰当了断

  这两年,关于饮用水水质的消息可谓“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近日,广东、辽宁、宁夏等地的质监部门对当地销售的桶装、瓶装饮用水进行了抽查。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质监部门公布的结果看,饮用纯净水的合格率为68.75%,近三成纯净水不合格,而抽查不合格的产品均为桶装纯净水。其他省市质监部门的抽查结果也与此相似。这让消费者再次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饮用水市场。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将正式实施;从10月1日起,《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也将付诸实施。这些新标准,也许将给饮用水市场的纷扰作一个“了断”。

  水质指标不能“单打一”

  这些年来,饮用水花样不断翻新,关于其质标准的种种说法更是层出不穷。最近,网络上正流传着这些说法的最新版本:“矿泉水质量是否好,要看其中的钠含量是否低于20毫克/升。”家住银川市的畅小姐是记者的朋友,她专门为此给记者打来电话咨询,可见这种“山寨版”的饮用水标准影响不小。确实,西方某国营养学会向大众推荐低钠矿泉水的消息,以及某些瓶装水厂商借题发挥的广告炒作,让不少消费者产生了疑问。

  南昌大学食品专业的曾教授告诉记者,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桶装、瓶装饮用水的质量有很多检测指标,片面依照某一个水质检测数据来选购饮用水显然是不科学的。“盐的主要成分为钠,一个成年人每天的健康盐摄入量为6克。而他每天喝的水约2升,即使每升水含钠量为40毫克,也都低于正常盐摄入量。”曾教授表示,目前市场上的瓶装矿泉水含钠量都很低且在正常范围内,而且人一旦缺钠,还会出现头晕、乏力、厌食、腹胀等症状。

  至于如何判断饮用水质量的好坏,曾教授表示,这要参考pH值、均衡的矿物质含有量等多种指标。从各地的抽检情况看,瓶装饮用水的质量完全合乎相关质量要求,消费者不能听信一些厂商的不适当的产品宣传,也不要轻信一些商家刻意制造出的所谓“健康理念”和“饮用水标准”。

  谨防劣质水桶“藏毒”

  综合了多个省(市)、自治区的饮用水抽查结果,记者发现,抽查不合格的桶装饮用水,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个别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灌装车间消毒不严格,桶盖密封不严,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受到空气中细菌的污染,桶装饮用水菌落总数超标、霉菌和酵母菌超标多因该原因导致。

  二是劣质水桶成为影响桶装饮用水水质的一大源头。记者从一些业内人士处得知,按照相关要求,桶装钦用水的水桶应使用PC(聚碳酸酯)材料制造,但一些桶装水厂家为节省成本,大量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制作的水桶。这种材料的价格不到PC材料价格的一半,但问题是,PET材料不能承受高温。使用PET材料的水桶多次重复使用,又无法高温消毒,会对人体产生很大危害,甚至有致癌的可能。

  在北京市某桶装水配送中心的国贸分店,记者看到,山泉水、纯净水、矿物质水、矿泉水、深海水、离子水??可谓琳琅满目,正在订水的何先生对记者说:“桶装水的种类越来越多,到底哪种好,大家心里都没谱。但愿新修订的饮用水卫生标准能给个权威的‘说法’。”

  前段时间,社会上还出现过“部分矿泉水含有可能致癌的溴酸盐”的说法。业内专家表示,在正常情况下,矿泉水中不会含溴酸盐,但普遍含有溴化物。当用臭氧对水消毒时,溴化物会与臭氧反应,氧化后会生成溴酸盐。一些桶装水企业为了控制水中的菌落总数,加大了臭氧投放量,却增大了潜在致癌物溴酸盐产生的几率。

  据了解,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饮用水水质指标大幅增加,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另外,将于10月1日起实施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中,也新增了对潜在致癌物溴酸盐的检测规定,并要求生产厂家在外包装上有所标注。行业专家表示,随着质量标准和检查制度的不断完善,饮用水的安全和品质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喝桶装水5招保安全

  1.选购桶装水,QS认证不能少,正规品牌是首选。

  2.留意水桶颜色。正品桶体透明度好,颜色为蓝色或白色,桶里极少有水泡,表层光滑;劣质桶透明度差,颜色为深蓝色或紫色,桶身摸上去高低不平。

  3.桶装饮用水开封后放置时间太长易滋生细菌,通常应在一周内用完。

  4.桶装饮用水最好放在避光、通风阴凉的地方,避免在阳光下曝晒。

  5.饮水机的管路容易积附细菌,造成二次污染,应定期冲洗。

(实习编辑:谢瑜琳)

2009-07-03 09:51:00浏览2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