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国老年人心理服务需求凸显 首条热线电话火爆

  随着老龄人口增加,老人心理服务需求开始凸显。全国首条老年人心理危机免费救助热线(800-810-0277)在京正式开通后,3天来每天约有60位老人打来电话,全天通话时间超过1000分钟。

  救下“想从15楼跳下去”的老人

  “爱心传递热线”在27日开通后不久,一位老奶奶打进了电话,一开口就是“真想从15楼跳下去”。值班的志愿者接听电话后,连忙稳定老奶奶情绪,细心开导她并询问了原因。原来,老奶奶遭遇了家庭冷暴力,长期不能和老伴沟通交流,出现了抑郁症状。

  志愿者向老奶奶介绍了热线将要开展的老年人交友系列活动,鼓励她走出来参加文体活动,拥有自己的朋友。之后,又给老人介绍了一位在热线登记注册的老年志愿者,作为老奶奶的“话伴”,解除了老人的孤独感。

  3天以来,热线电话里。老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孤独、晚年婚姻以及夫妻吵架、子女不孝等问题上。

  热线电话将贴到养老院床头

  据介绍,作为全国第一条老年人心理危机免费救助热线,“爱心传递热线”将由心理专家、学者和志愿者组成的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救助。

  创立老年人心理危机免费救助热线的首经贸大学教授徐坤表示,今年将力争把这条800免费热线电话普及到全市千余个社区。老人心里有“疙瘩”的时候,随时可以拨打电话。此外,这个电话号码还将贴到数百家养老院的老人床头。“老人躺在床上就可以和热线志愿者聊天。”

  对孤独感较强的老人,今后还将通过回访、组织活动、老年交友等,使其彻底脱离孤独感,重新恢复生活热情,找回生活乐趣。

  大学生接受培训后可加入热线

  热线共设置了3部电话,由二十几位来自大学、社会的志愿者24小时值班接听。“这几天连续轮班,大家已经很疲劳了。”徐坤说:“下一步希望能邀请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加入我们的热线。”

  目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已成立志愿者队伍,加入对老年人关爱的行列。清华、北大、首师大、北工大等6所高校的学生志愿者,也将陆续接受培训,由心理专家传授一些和老人沟通、引导的技巧,然后加入热线的志愿服务行动。“最主要的是用真心关怀、陪聊,解除老人的孤独感。”

  除了热线帮助外,徐坤还将借鉴此前的做法,吸纳一些有交流愿望的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老人帮助老人,相互之间可以建立小‘热线’。”

  链接 本市老年人口近250万

  市民政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本市常住人口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45.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0%;户籍人口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18.7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7.8%。

  本市已采取政府购买等方式,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社会养老等服务。

(实习编辑:谢瑜琳)

2009-06-30 13:39:00浏览9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老年人心跳过缓怎么办,要不要治疗
老年人心跳过缓具体要怎么办,还需要根据原因进行分析,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衰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缺血等,是否需要治疗,还需根据具体的症状表现进行分析。1、衰老老年人心动过缓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速度可能会逐渐减慢,如果没有伴随明显的不适症状,一般不需要过于担心,平时可以多注意休息,也需要时刻注意身体的变化,有利于身体的恢复。2、病毒性心肌炎该疾病是心肌组织受到病毒的入侵引起的,通常会出现心慌乏力等症状,还有可能会伴随高热的情况。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阿昔洛韦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抗病毒的效果。如果出现了心慌乏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提升心率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硫酸阿托品片、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等,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损伤。3、心肌缺血考虑跟冠脉腔隙狭窄有关,患者的心肌组织可能会出现缺血的情况,心跳的频率可能会低于正常,还有可能会伴随胸闷气短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华法林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从而使疾病得到缓解。有些病情严重的患者,还需要通过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相关的手术来改善,使疾病尽快恢复。除此之外,还有可能跟心力衰竭等原因有关,如果出现了明显的不适症状,需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周彬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老年人心跳110正常吗
老年人心跳110次/分是否正常需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判断,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饮食不当或风湿性心脏病等原因导致的。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每分钟心脏在55-60次。 1、饮食不当 在测量前,如果老年人摄入大量兴奋神经的食物,例如咖啡、茶水或者是酒等,也可能会造成心跳110次/分。饮食不当导致的心跳110次/分,大多属于正常情况,无须用药治疗,但患者应减少使用引起神经兴奋的食物,日常生活中可选择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刺激心脏。 2、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大多是指风湿性炎症导致的心脏瓣膜损害,初期常无显著症状,但随着病情变化患者可表现为胸闷、心慌以及心动过速等症状,其中,心动过速可具体表现为心跳110次/分。应及时完善心脏彩超等检查明确病因,若确诊为此病,其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为轻微或者是无法耐受手术,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炎药物治疗,例如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钾、塞来昔布等。若还伴有风湿热的情况,还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药物,例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或者是苯唑西林等,有助于减少对心脏瓣膜的损伤。手术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瓣膜成形术或瓣膜置换术。
周彬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老年人心率不稳定怎么办
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心率不稳定,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但也不排除是心律失常、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导致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诊治。1、生理性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各项机能会出现下降的情况,从而导致心率不稳定。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建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引起不适症状。2、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改变,大多是由于运动、情绪激动、心血管疾病等原因引起。患者会出现心悸、出汗、乏力等症状,部分老年人会表现为心率不稳定的情况。建议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普萘洛尔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导管消融术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3、心肌炎心肌炎是指心肌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的急性或者慢性炎症性病变。如果老年人存在心肌炎,可能会导致心肌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心率不稳定的情况。建议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氯沙坦钾片等药物进行治疗。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心脏病,可能与体重超重、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呼吸急促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心率不稳定的情况。建议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抗血栓治疗,必要时,也可以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内分泌疾病。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起心率加快的情况,部分老年人会表现为心率不稳定的症状。建议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老年人在治疗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以免影响到病情恢复。在日常生活中,建议老年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改善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建议老年人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后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赖迪生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三甲
老年人浑身发冷是心脏疾病引起的吗
老年人浑身发冷可能是心脏疾病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上呼吸道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等原因引起的。 1、心脏疾病 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由于心肌缺血、缺氧,会导致身体出现发冷的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还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2、环境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并且不注意自身保暖,可能会导致体温降低,从而出现浑身发冷的现象。建议患者适当增添衣物,或者适当喝温热水,有助于缓解不适症状。 3、上呼吸道感染 如果患者身体免疫力比较低,可能会受到细菌、病毒入侵,从而诱发上呼吸道感染,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出现发热、身体发冷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4、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由于自身免疫性损伤、碘摄入过少等原因导致。由于体内甲状腺素分泌减少,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慢,患者会出现浑身发冷、乏力、心率减慢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5、贫血 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等原因导致。由于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导致血液中的含氧量下降,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硫酸亚铁片、琥珀酸亚铁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避免着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