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科研发现

规则松绑、人造子宫技术突破,“工业化生产婴儿”还远吗?

举报/反馈
2021-06-10 00:00:01医学界

过去几十年,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ISSCR)对实验室培育人类胚胎,有时间长度限制:不能超过受精后的两周。

2021年5月底,该协会表示,将放宽“14天规定”,逐案考虑培养人类胚胎的研究,该在何时必须停止实验。

“医学界”就此发布解读《人类胚胎体外研究将突破“14天规则”,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发布新指南》(点此回顾)。有网友留言称,“14天规定”取消后,“人造子宫”研究或将不再受限,“预示着工业化生育时代正在加速向我们而来”。

这不是第一次由热议胚胎体外研究,引申到对“人造子宫”的关注。

旨在用可视化方式呈现科技进步的国际组织、荷兰“下一个自然网络”(Next Nature Network)于2017年推出《人造子宫:时间轴》专题,收录大量文学作品、影像资料、实物或模型。包括史上首个保温箱、首个试管婴儿,首本关于“人造子宫”的书籍和首份“人造子宫”专利图等。

2021年3月,《自然》接连公布3项研究成果。包括体外成功培育小鼠胚胎,使之发育到11天,相当于5个月人类胎儿的阶段。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于人类历史上首次用非生殖细胞的人体细胞,构建出完整的人造人囊胚样模型。

随后,《自然》官网收到诸多留言。被问及较多的是:这是否意味着即将实现“人造生命”?钻研近百年的“人造子宫”会随之从科幻走向现实吗?

模拟子宫的百年探索

关于“人造子宫”的构想,最早能追溯到英国进化生物学家霍尔丹(J.B.S. Haldane)。1923年,他做主题演讲称:“到1951年,将有可能实现完全的体外孕育;到2074年,约70%的婴儿将是体外孕育而生。”

在这一场演讲中,有人提到美国纽约康尼岛的“全世界都爱宝宝”展览(All the World Loves a Baby)。

1903-1943年,数以十万计的游客参观该秀。展厅里陈列着“孵育儿之父”“孵育儿医师”马丁·康尼(Martin Couney)引进的最新款保温箱,和一个个挣扎着要活下去的早产儿。一根源源不断有外部热水通过的管道,被安置在保温箱下方,保持箱内恒温。另一根管道连接到建筑物外面,经过多层过滤,给箱内提供新鲜空气。

康尼医生通过收门票,维护保温箱,照顾、喂养早产儿,以及支付相关工作人员薪资。有媒体评述,在美国不愿意管早产儿死活的40年里,康尼医生至少挽救6500名早产儿的生命,成活率达85%。“保温箱就是早产儿的‘人造子宫’。”

但,一个供应循环热水的保温箱,和子宫相差甚远。人类子宫在胚胎孕育过程中,不仅要维持恒定温度,还要通过脐带和胎盘,为胎儿提供氧气、营养、激素,将胎儿产生的代谢废物运出去。

到1955年,“人造子宫”被具象化。美国国家专利局批准伊曼纽尔·格林伯格(Emanuel M Greenberg)等人设计的“人造子宫”专利图。按图显示,“人造子宫”系统包含一个装有羊水的胎儿罐、连接脐带的机器、一台血泵、人工肾和热水器等。

其“人造子宫”系统使用体外膜式氧合器,相当于人工肺、人工心脏和人工肾的集成。研究团队将之和胎儿羊羔的脐带血管连接,建立体外循环。同时,在“人造子宫”内注入体外循环的溶液和人工羊水,并保持在适宜温度。

团队通过剖腹产,取出正常发育4个月的胎儿羔羊。此时,胎儿羔羊的体重已达到出生时体重的60%-70%。胎儿羔羊在“人造子宫”中,活了约3周。由于一些技术问题,该系统的体外循环出现故障,实验终止。多数胎儿羔羊因循环系统衰竭而死亡。少数活下来的几只被发现有畸形或肺部并发症。

学界称桑原佑树是“人造子宫”动物实验者“奠基人”。其研究更是触动《科学美国人》杂志于2000年推出《我们未来的仿生学》专刊,“人造子宫”研制成功,被列为“2010年-2020年可能出现的生物革新”。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刘江勤在其《人造子宫是怎么回事?》一文中写道,“人造子宫”包含两个概念。一是Ectogensis,指“人造子宫”完全替代母亲子宫的功能,胎儿从受精卵开始就在母亲子宫外生长。

另一个是Ectogestation,指“人造子宫”部分替代母亲子宫的功能,胎儿的某个阶段在母亲的子宫外生长。这被视为模拟子宫的“高级版育儿箱”。

从概念可知,上述日本研究属于Ectogestation。桑原佑树评价自己的研究成果称:“毫无疑问,未成熟胎儿的最理想生长环境是母亲的子宫。但如果这项技术能挽救早产儿生命,希望它能最终应用于人类。”

沿着这一思路,2017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通过剖腹产,创纪录地让8只平均110天大的超早产胎儿羔羊,在“人造子宫”里健康生存4周。此时的胎儿羔羊相当于妊娠23-24周的人类早产儿,是人类婴儿可以出生的最早时刻。

该“人造子宫”系统是一个充满羊水、无菌、温度适宜、封闭的“塑料袋”,能通过脐带连接氧气。当研究人员将其从“人造子宫”中取出时,小羊们的出生反应与自然分娩的羊羔几无差异。仅部分小羊出现轻微肺部炎症。1年后,8只小羊总体活泼、健康。

站在费城儿童医院的“肩膀”上,2019年3月,澳大利亚和日本联合团队也成功挑战早产儿的“生存边界”。其实验所用羔羊胎儿相当于24周大的人类婴儿,其肺部发育刚基本成型。

“基于‘人造子宫’的生命支持平台,我们能维持极早产羔羊胎儿(600-700g)的生命,存活率为87.5%。但研究存在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尸检过程中,我们发现肾积水伴膀胱扩张、脑损伤。还有小羊显示出肝功能障碍的早期迹象。”研究负责人之一马特·坎普博士(Matt Kemp)在报告中写道。

进步和局限同样突出

近年来,多国提供科研政策,支持“人造子宫”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其中,欧盟的“地平线2020计划”,于2019年10月,获得29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56万元)拨款。全球最大的“人造子宫”研究团队负责人、荷兰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奎德·欧(Guid Oei,音译)领衔该项目。

“我们的‘人造子宫’不仅是个塑料袋或塑料盒。它是人类子宫的体外版,将具备孕育人类胎儿的所有条件。”奎德·欧说,其团队研发系统自带血液循环系统。胎儿脐带会和人工胎盘相连,从而接受氧气和营养。且,“人造子宫”安装有各类传感器,能模拟妈妈的体温、心跳等生理特征。

科学研究走得比想象快。

2021年3月17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以色列研究显示,“人造子宫”和“人工胚胎”均有重大突破。人为干预的妊娠或已从“孕后期”拓展到“孕前期”。

《自然》发文称,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团队从母鼠体内,取出孕育仅5天、由250个细胞组成的胚胎,置入“人造子宫”环境中。到第11天(即取出6天后),胚胎已出现所有的器官,能自己造血,心脏有跳动,大脑发育完全,显然是具有所有小鼠特征的胎儿。也就是说,胚胎已从细胞球变成高级胎儿。

一般,小鼠胎儿发育只需20天。11天时的小鼠胚胎相当于5个月左右的人类胎儿。

研究通讯作者雅各布·汉纳(Jacob Hanna)博士介绍,为了研制这套“人造子宫”系统,他们花了7年,但仍存在局限。

“将‘人造子宫’用于人类婴儿,在技术层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2019年3月,奎德·欧参加“人造子宫:梦想还是噩梦”研讨会时说。

比如,截至目前已公开的“人造子宫”仍主要是“孵化器”,在孕育的最后阶段扮演子宫,但不具备自然受精成型、全程孕育胎儿等功能。

其次,目前“人造子宫”技术尚未成熟。通过机器运转、维护胎儿肺生理和循环,仍异于正常妊娠,存在致畸、死亡等风险。

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出简讯,称其成功实施国内首次“人造子宫”胎羊体外培育实验,经由脐动静脉插管进行体外支持。医院体外支持中心ECMO团队亦有贡献。

但过往研究显示,ECMO使用中,可能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进行性低血压等问题。

再次,“人造子宫”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生物袋。设计时要尽可能解决无菌性、尺寸适应性,以及空间、液体体积效率等问题。“在我们的实验中,即使小鼠胚胎能活过11天,‘人造子宫’也面临容不下快速增大的胚胎和足量羊水等问题。”雅各布·汉纳表示。

最后,婴儿血管的直径会限制“人造子宫”的使用。“人造子宫”的插管必须与婴儿血管相连,但婴儿越小,其血管就越小,且厚度可能不够稳定插管。截至目前,“人造子宫”使用较多的受试体是胎儿羔羊,亦是考虑到其血管等生理结构特性。

“在发展到人类临床试验前,我们还需要对灵长类动物进行大量研究。”有评论称,对于胎龄22-24周的早产儿,现有“人造子宫”技术可能用不上。对24周以上的早产儿,“人造子宫”是否能取得更高收益,依旧是个谜。

“人造子宫”适合谁?

在纯靠机器维持的“人造子宫”外,也有学者在钻研“再生子宫”。

2001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殖医学和不孕症中心华裔教授刘洪清(Hung-Ching Liu)“入局”。两年后,其研究团队发文称,用可生物分解的胶原和软骨素,先搭出子宫形状的桁架。然后,在上面种植子宫内膜细胞,注入激素等“营养成分”。经过一段时间培养,桁架自然分解。那些被种植的子宫内膜细胞生成简易的“再生子宫”。

此后,研究团队将受精卵注入“再生子宫”中。部分胚胎成功着床、生长。但因为伦理原因,胚胎种植后的第6天,实验终止。后续鼠实验证实,该简易子宫可以实现胚胎着床,但不足以维系其后续的正常发育。老鼠没足月就因畸形而死亡。

2011年,刘洪清带领团队,用“再生子宫”培育人类胚胎达10天。

9年后,美国维克森林再生医学研究所宣布“再生子宫”又一进展: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制造子宫组织,修复兔子子宫,使其成功怀孕,并足月分娩、产下存活后代。

不少媒体跟进报道,称此为“突破性进展”。还有科学家提出更大胆的设想,既然能“修”,下一步就是“能造”,这或能实现“让男人传宗接代”。

但刘洪清教授清晰地告诉媒体:“(我的研究)不想为那些不想怀孕的妇女制造子宫。只服务于那些子宫功能受损而无法拥有自己孩子的女性。”

2021年,“一条”发布调查称,在支持“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的受访者中,91.5%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得到一个健康的孩子”。其中包括不孕不育、高龄生产危机、婴儿器官发育不完全。辅助生殖(人工授精或试管婴儿)也能助其圆梦,但并非万能手段。我国高龄产妇的生育率明显上涨。而辅助生殖的成功率与年龄有极大关系。相较35岁以下者,38-40岁者的辅助生殖新鲜周期活产率下降50%,44岁以上患者的活产率仅1%。

奎德·欧也对“人造子宫”的临床应用有过明确阐述:只服务于极度早产婴儿,提高存活率。

临床数据显示,超70%的早产儿出生在妊娠34-36周间。出生于妊娠22周前的婴儿几乎没有生存机会。妊娠22-23周出生者仅能获得0.07%的存活率。若进入24周后,其生存几率将显著提升。

“因为伦理、宗教、信仰等,我们不想让自己的模型,去服务不想生育的妇女。”奎德·欧表示,全球各大“人造子宫”研究都面临着质疑,包括“人造子宫”有没有违背自然规律?当“生育”这件事从自然过程变为技术过程,是不是对生命的操纵?在“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的孕育过程中,能不能、以及何时可行流产?当强权者掌握生育技术,是否会造就《美丽新世界》,在胚胎时期就决定优胜劣汰?

现在,是时候像审视基因编辑技术那样,审视“人造子宫”技术吗?

资料来源:

1.Is artificial-womb technology a tool for women’s liberation?. aeon

2.On the History of the Artificial Womb. JSTOR Daily

3.胚胎实验,为什么要遵从14天原则?. 返扑

4.人造子宫最新进展,未来解决早产和不孕难题. 动脉网

5.1996 - First Artificial Womb Experimented. Next Nature Network

6.Artificial Womb: the Timeline. Next Nature Network

7.Artificial womb raises hope for premature babies. TOHOKU UNIVERSITY

8.Artificial Wombs. popsci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