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医改陷“深水区”该怎样“过河”

  对于“世界性难题”的医疗体制问题,中国30年改革的结果难说成功,已经进入深水区的医改航船将怎样破浪前行?

  纵观改革的历史,没有哪个领域像“医改”一样牵动13亿人的心。医疗卫生与每个人切身相关。正因如此,医疗改革不仅成为平民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不能忽视的民生重点。从30年改革不断暴露出问题可以看出,中国医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医改30年

  总结中国医改30年的历程,其主要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医疗卫生体制方面的改革,二是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三是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方面的改革。

  医疗卫生体制方面的改革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4年。针对十年浩劫对卫生系统的严重损害进行修复、调整,同时允许个体经营进入医药行业,打破了国家、集体医疗机构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医疗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1985—1992年。1985年被称作医改元年,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此后,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渐少,市场机制则逐步渗入。但是,这一举措在为医疗机构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却也为日后的种种弊端埋下了隐患;1992—2000年。“以工助医、以副补主”成为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总体要求。这项政策在刺激了医院创收的同时,却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公益性的发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关于医疗机构市场化是与非的争议开始上演,迫使政府开始探索医疗改革的其他途径,但是此时的探索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缺乏整体性思路;2000—2005年。以社区医疗改革为基础,一系列改革政策及配套措施不断出台,包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在内的“三改并举”得到确立并开始大规模实施;2005年至今。虽然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社会性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2005年9月,联合国做出了中国医改并不成功的结论。2006年9月,我国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在争论和反思中,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

  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二者都经历了一个由试点到推广的过程。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探索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作为和医疗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医改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主要涉及药品生产领域改革、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药品分类管理体制和药品目录等方面。30年的医改,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与改革前相比,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症结究竟何在,还需要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去发现和解决。

  各家有本难念的经

  面对医改的举步维艰,许多人将责任归结为政府投入太少、公立医院市场化倾向严重、基层医疗有行无市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事实上,改革本质上是一道错综复杂的利益分解题,牵涉到利益的切割、分配、补偿、监督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其中利害也不是“是非”二字就能解释清楚的。

  政府:力不从心

  医疗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投入的重要领域。在我国,政府医疗投入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以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政府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支出总一直在不断增长,已经由1978年的11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966亿元,增长98.5倍。然而,令人颇有微词的地方在于,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为3.02%,1990年达到4%,到2007年这一比重上升为4.81%。尽管上升的趋势一直未改,但上升的速度不仅远远落后于GDP增速,也落后于其他公共支出的增长速度。如此看来,对于医改的“只闻雷声不见雨”,政府似乎确实难辞其咎。

  医疗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投入的重要领域。在我国,政府医疗投入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以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政府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支出总量一直在不断增长,已经由1978年的11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0966亿元,增长98.5倍。然而,令人颇有微词的地方在于,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徘徊不前,1978年为3.02%,1990年达到4%,到2007年这一比重上升为4.81%。尽管上升的趋势一直未改,但上升的速度不仅远远落后于GDP增速,也落后于其他公共支出的增长速度。如此看来,对于医改的“只闻雷声不见雨”,政府似乎确实难辞其咎。

  公立医院:别动我的奶酪

  “医院大门朝南开,有病无钱莫进来”,一个贴切的比拟将“看病贵”现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实,公立医院管理和服务体制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给人们的印象却是,越改越贵。有关资料显示,从1978年到1988年,我国城镇职工人均医疗费用上涨310%;1988年以来,我国医疗费用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同期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究其根源,恐怕“以药养医”的机制弊端要负很大责任。因此,如果不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看病贵”的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在势在必行的管理体制改革面前,公立医院却叫苦不迭,其中原因也并非全无道理。众多的公立医院认为,目前中国的公立医院并非真正公立,其中国家投入部分只占10%,医院需要自筹90%的资金。现在的情况是,医院一些服务类项目,比如手术费、检查费等处于入不敷出状态,只有依靠药品加成来弥补大部分开支。即使这样,核算下来,大部分公立医院每年都会出现赤字。由于公立医院的财政缺乏透明度,我们无从考证“赤字”一说的真实性。但事实是,如果将“看病贵”的根源“药品加成”连根拔起,公立医院必然面临收入急剧下降的困境,运营的危机也会随即出现。如果希望通过精简人员来压缩开支,人员分流安置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其中牵涉的利益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总之,作为既得利益群体,公立医院注重的并非是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想通过触动公立医院利益来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恐怕难度很大。

2009-05-21 11:11:00浏览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凤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泥灸后出水与不出水区别是什么
泥灸后出水与不出水的区别,主要在于原因不同、表现不同、治疗不同、注意事项不同、预后效果不同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1、原因不同泥灸是一种在人体表面施以泥药,利用其产生的温热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一种理疗方法。而出水可能是体内水分过多引起的,也可能是体内湿气过重造成的。2、表现不同如果患者泥灸后出现出水的情况,可能是身体排出的湿气和寒气,通常会表现为出汗、小便增多等症状。而出水可能是汗液,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3、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也会影响泥灸的效果。对于轻度的疾病来说,可能不会有出水的现象。而对于重度的疾病来说,可能就会在泥灸过后出水,此时也是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4、注意事项不同在治疗过程中,建议患者注意自身的护理,避免治疗时收到寒气侵袭,加重病情。同时,患者还要注意自身的保暖,多穿衣物,避免出现受凉的情况。5、预后效果不同如果患者泥灸后出现了大量出水的现象,而且存在严重的腹泻情况,可能会导致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会影响到身体的恢复情况。但如果患者泥灸后没有出现大量的出水现象,也没有出现严重腹泻的情况,可能不会对身体的恢复造成太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健康、清淡,尽量多吃补气血的食物,也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从而为身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也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
陈筱婷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三甲
癌性腹水和低蛋白腹水区别有什么
癌性腹水和低蛋白腹水的区别,主要包括形成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方式不同、预后不同、注意事项不同,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1、形成原因不同 癌性腹水主要是由于癌细胞侵犯腹膜,导致腹膜渗出液增多而引起的。而低蛋白腹水主要是由于患者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从而出现腹水的情况。 2、临床表现不同 癌性腹水患者在早期时,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而低蛋白腹水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胸腔积液等不适现象。 3、治疗方式不同 癌性腹水的患者,可以遵医嘱通过腹腔穿刺引流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化疗的方式进行改善。而低蛋白腹水的患者,可以适当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等,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输血的方式进行治疗。 4、预后不同 癌性腹水的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出现癌细胞扩散的情况,从而影响到患者的寿命。而低蛋白腹水的患者,通过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一般可以治愈,预后相对较好。 5、注意事项不同 对于癌性腹水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健康,不建议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可以吃生冷寒凉类的食物,如辣椒、冰淇淋等,以免加重病情,同时患者还要注意避免吸烟喝酒。而低蛋白腹水的患者,要注意调整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同时还需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健康,尽量吃清淡类的食物,也可以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黄瓜等,从而为身体补充所需要的营养。此外,建议患者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如果患者不适症状加重或是出现其他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