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界动态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药界动态

医药央企整合暗潮涌动 业内:年内可能5家变3家

举报/反馈
2009-04-17 20:35:00

  4月14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中国医药集团(以下简称“国药集团”)有意合并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这两家体虽小,但也属于央企序列的医药企业。

  “有关部门比较支持国药集团来并购,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也有很强烈的并购意向。”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而据记者了解,还有另外一家主业并非医药行业的大型央企也正跃跃欲试。

  “这个事情一直在推进当中,具体的进展我不太清楚。”15日,国药集团一位高层对记者表示。

  如果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以下简称“中生集团”)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医工院”)的归属最终确定,主业为医药行业的央企将从5家减少为3家,不仅符合缩减央企数量的目标,同时医药央企格局也将最终确定。

  他还表示,目前各方力量仍在博弈,最后结果揭晓前都可能存有变数,但今年年底前这一整合应能尘埃落定。

  “单飞”成奢望

  “重组是用无偿划拨的方式,但可能要承诺给被重组方一定的后续注资,用这种方式进行。”其中一家央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央企的划拨和重组不会按照市场出价,相比市场化重组成本要小很多,而且这两个集团资质不错,这也是国药集团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都希望将其纳入版图的重要原因。

  中生集团主要从事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三类生物制剂的制造销售,下辖分别位于上海、武汉、成都、兰州、长春和北京的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90%的计划疫苗出自中生集团。其在国内疫苗市场和血液制品市场上均具龙头地位,同时在诊断试剂、基因工程以及医疗器械方面也具有一定实力。

  而上海医工院则是国资委下属的17家大型科研院所之一,也是医药行业唯一的中央直属研究院所。旗下拥有几个国家级的中心,分别是国家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药品包装材料检测中心,科研实力雄厚。

  深沪两地上市的制药企业中,恒瑞医药、三九医药、华北制药、鲁抗医药、哈药集团、海正药业等30多家上市公司都曾经受让其技术转让。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家企业都曾尝试整体上市做大做强,以谋求独立,避免被并购的命运。

  中生集团旗下的天坛生物曾先后受让中生集团旗下的祈健生物51%股权和成都所,并从中生集团的孙公司升级为子公司,其作为中生集团整体上市平台的预期一度十分强烈。而上海医工院旗下的现代制药也曾在股改时承诺要收购集团资产。

  但在国资委缩减央企数量的大背景下,两者难以逃脱被并购的命运。

  知情人士透露,按照国家相关政策,作为科研院所上海医工院必须挂靠到一家企业。而其央企身份也决定了挂靠企业的身份必须是央企。新一轮央企大重组中,上海医工院被并购并无意外。

  而中生集团,虽然在疫苗和血液制品领域已经做到行业老大,但其体量放眼整个医药领域,显然还是偏小。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去年12月15日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再次表示,“到2010年中央企业减少到80家至100家。”时至今日,央企数量尚有138家。目标如要实现,意味着今明两年时间内至少要减少38家。同行业内“大吃小”的并购无疑是减少数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按照李荣融此前的规划,央企在行业内做不到前三的自动出局。此次“5变3”的重组也符合这一逻辑。

  “争取并购后更大的权益”

  但变数依然存在。

  “被并购方的抗拒心理比较突出,包括划拨后一些人员的安排,各种利益的协调还在进行。”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这一重组方式,国资委在去年年底就已经提出建议,但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协调,中间一度停滞。

  上海医工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医工院的领导曾在内部场合表示,要为下一步集团的整体上市做准备。希望集团能够做大做强。“言下之意,即便被并购,也要在重组安排上争取一个较大的话语权。”

  一位曾经参加谈判的人士告诉记者,重组遇阻“一方面是体制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医工院一直寻求独立。如果纳入其中一家央企,其管理序列的位置可能难以保证。”

  他曾对记者表示,在时任领导的管理框架下重组谈判难见突破。不过记者了解到,上海医工院前任院长已经于去年6月退休,新任院长周斌对于重组一事的态度要缓和很多,并不排斥与国药的“进一步合作”。

  而中生集团,也有自己反对的理由。

  “我们的销售虽然没有化药和医药商业企业那么大,但这是生物制药领域的特性决定的,这个领域本身就比化药体量要小,没有可比性。”公司内部人士表示。

  种种反弹之下,重组一度停滞。就在大家都认为此事“已经黄掉了”的时候,4月以来,这桩拉锯战式的重组又重新热了起来。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企业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国资委这次推动的力度很大。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并购是大势所趋,“现在不是争取并不并购,而是争取并购后更大的权益。”

  博弈

  半推半就之下,各方开始坐到谈判桌前。

  “按照有关主管部门的意图,初步定为两家企业都打包划拨给国药集团。”知情人士表示。

  但他指出,上海医工院和国药集团的对接似乎并不完全合适。国药集团在医药流通领域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但工业领域的实力偏弱,而上海医工院的科研型资产是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很难想象如何和商业对接。“医工院的技术实力雄厚,研发优势明显,如果它的研发实力和医药工业企业结合,强强联合后产业化的优势十分突出。”

  而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表示,作为中央医药储备单位,国药集团还承担医药战略储备的国家级任务,国家自然希望它能够做大做强,其工业虽然目前还很弱,但通过并购也可以在未来得到补充。

  与国药集团相比,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对并购显得更为跃跃欲试。这个机会对于它的战略意义也比国药集团更为重大。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虽然一直把医药列为公司主业之一,但真正大规模并购发展始于2008年。去年公司并购了河南天方药业集团,并通过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医药接手了华立九州药业,开始了把医药实体产业做大做强之路。

  和国药集团相比,中国通用的优势和劣势一样明显。优势在于,其外贸主业贡献了较大的现金流,集团的资金实力比国药更为雄厚,而且其在医药上的布局尚未定型,对于并购后企业人员的安排存在更多空间。但其劣势在于,国资委更倾向于国药集团,国药集团在医药领域的发展比通用底气更足。

  通用技术集团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只能尽自己的努力,最后如何安排还要看国资委。

(实习编辑:肖晓堃)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