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促炎饮食、抗炎饮食,你知多少?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2017年造成178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2%。现在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模式的变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越来越多。从1992年到2016年,中国的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增加了87.5%(232万至434万),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全因死亡从27.9%上升到41.9%。

促炎饮食、抗炎饮食,你知多少?

据最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报道,中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大约3.30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然位居首位,农村为 45.91%,城市为 43.5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那为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增加,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了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人们摄入了大量的促炎食物。

促炎食物是指什么,促炎食物指的是大量摄入该食物后,会加速体内的炎症反应,从而增加体内的炎症。加工肉、红肉、精制糖和谷物、油炸食品和含糖饮料、反式脂肪酸等都属于促炎食物。而体内炎症已被证明在心血管疾病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期11月份发表在J Am Coll Cardiol上题为“Dietary Inflammatory Potential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Men and Women in the U.S”的一项研究显示,与食用抗炎食物的参与者相比,食用促炎食物的参与者患心脏病的风险高出46%,患中风的风险高出28%。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三个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分别是护士健康研究(NHS)中的74,578名女性、NHSII中的91,656名女性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中的43,911名男性。最高随访时间为32年。排除了饮食信息缺失或之前被诊断为心脏病、中风或癌症的参与者后,超过21万名参与者被纳入分析。参与者每4年完成一次调查,以确定饮食摄入情况。研究员使用基于食物的经验性饮食炎症模式(EDIP)评分来评估饮食的炎症潜力。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员将红肉 、加工肉、内脏、精制谷物和甜饮料等作为促炎食物,将绿叶蔬菜(甘蓝、菠菜、卷心菜、芝麻菜等)、 黄色蔬菜(南瓜、黄椒、胡萝卜等)、全谷物、水果、茶叶、咖啡和红酒等作为抗炎食物。

在控制了BMI、体力活动、心脏病家族史和多种维生素使用等其他风险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与食用抗炎食物的参与者相比,食用促炎食物的参与者患心脏病的风险高出46%,患中风的风险高出28%。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得知,促炎饮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那什么样的饮食模式会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呢?

今年8月份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题为 “ Association Between Healthy Eating Pattern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上的一篇研究评估了4种健康饮食模式的饮食评分与心血管疾病长期风险的关系。这四种健康饮食模式评分分别是健康饮食指数-2015(HEI-2015),替代地中海饮食的得分(AMED)、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HPDI)和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研究发现表明,这四种健康饮食模式均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三个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分别是护士健康研究(NHS)中的74 930名女性(平均基线年龄为50.2[7.2]岁)、NHSII中的90 864名女性(平均基线年龄为36.1[4.7]岁)和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中43 339名男性(平均基线年龄为53.2[9.6]岁)。随访时间长达32年。饮食信息每2到4年收集一次。研究人员通过对饮食习惯的重复测量数据,利用营养素和食物成分,计算了HEI-2015、AMED、HPDI和AHEI的分数。饮食得分越高,代表参与者更加坚持个人的健康饮食模式。

其中HEI-2015包括13个成分,在这13个成分中有9个成分需要充足摄入的,有4个成分需要限制摄入的。其中需要充分摄入的9个成分是水果、完整的水果、蔬菜、蔬菜和豆类、全谷物、奶制品、蛋白食物、海鲜和植物蛋白、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要大于等于2.5;限制摄入的4个成分是精致谷物,钠,添加糖和饱和脂肪酸。该饮食总分是从0到100不等。详细计算方式如图所示

AMED包括9个组成部分,总分从9分到45分不等。这9个组成成分是蔬菜、豆类、水果、坚果、全谷物、红肉或加工肉、鱼、单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酒精。分数详细计算方式请看下图。

HPDI包括18个组分,总分从18到45分不等。

AHEI包括11个成分,这11个成分是蔬菜、水果、全谷物、甜饮料和果汁、坚果和豆类、红肉和加工肉、反式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钠和酒精。分数详细计算方式请看下图。

结果发现,对于HEI-2015、AMED、HPDI,AHEI来说,饮食评分最高与最低的相比,健康饮食分数高的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比分别是是0.83(95%CI,0.79-0.86)、0.83 (95% CI, 0.79-0.86)、0.86 (95% CI, 0.82-0.89) 和0.79 (95% CI, 0.75-0.82) 。

从结果来看,这四种健康的饮食模式均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中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的分数越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低。该饮食指数与其他饮食指数相比,强调了少摄入反式脂肪酸和多摄入Omega-3脂肪酸。对于反式脂肪酸与心血管病之间的联系,(详见往期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拉黑反式脂肪》)。

这四种饮食模式的共同点都是多摄入抗炎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少摄入促炎食物(红肉/加工肉、精致谷物、含糖饮料、饱和脂肪酸等)。

对于这些结果,也许很多人会想,多吃蔬菜水果我们都知道啊,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忽视了优质脂肪酸的摄入。在上述的四个饮食模式中,HEI-2015、AMED和AHEI都强调了脂肪酸摄入的平衡,比如(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要大于等于2.5和每天至少需要摄入omega-3脂肪酸250mg。

饱和脂肪酸:奶油、猪油、牛油、椰子油和棕榈油等。

单不饱和脂肪酸为Omega-9脂肪酸,如橄榄油、坚果油等。

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Omega-3脂肪酸(亚麻籽油、鱼油等)和 Omega-6脂肪酸(大豆油、芝麻油和玉米油等)。

现在很多人大量摄入了Omega-6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而Omega-3脂肪酸和Omega-9脂肪酸严重摄入不足。过量的Omega-6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会增加体内的炎症,而适量的Omega-3脂肪酸和Omega-9脂肪酸会减少身体的炎症。

今年4月份发表在J Am Coll Cardiol题为 “Olive Oil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U.S. Adults” 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不摄入橄榄油的参与者相比,橄榄油摄入量较高(>0.5汤匙/天或>7克/天)的参与者,心血管风险降低14%(综合HR:0.86;95%CI:0.79~0.94),较高的橄榄油摄入量与较低的循环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和较好的脂质特征相关。

今年三月份发表在BMJ上题为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不经常服用鱼油的参与者相比,经常服用鱼油的参与者,心血管死亡率风险降低了16%。

综上所述,促炎饮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抗炎饮食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降低促炎食物的摄入,多多选择抗炎食物,爱护好自己的心血管。

63
2020-11-18 02:12:09浏览10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老年人哮喘如何治疗
赵大爷最近几个月总是感觉呼吸不畅,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还伴有频繁咳嗽,咳痰也比较费劲。一开始他还以为是年纪大了身体虚弱,但症状逐渐加重,晚上睡觉都受到影响,常常被憋醒。家人见状,赶忙带赵大爷去医院就诊。经过详细的检查,包括肺功能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等,医生最终确诊赵大爷患有哮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数据,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全球约有3亿人受其影响。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哮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哮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因病情控制不佳引发严重并发症,增加医疗负担。因此,了解老年人哮喘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至关重要。【老年人哮喘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控制药物需要长期使用,适用于病情较为持续、频繁发作的患者。而缓解药物是按需使用的,通常在患者突发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控制药物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这是治疗老年人哮喘的基石药物。通过吸入装置,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气道,局部抗炎效果显著,且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长期规律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有助于维持老年人哮喘患者的病情稳定,改善肺功能。2、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能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有效缓解哮喘患者的喘息症状,提高运动耐力。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两者联合使用的复方制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更好地控制老年人哮喘症状,适用于中、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的长期维持治疗。3、白三烯调节剂这类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对于一些不能耐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或对其疗效不佳的老年人哮喘患者,白三烯调节剂可作为替代或补充治疗,如孟鲁司特。它能够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药物1、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是哮喘急性发作时的首选药物。当老年人哮喘患者出现喘息、气急等症状时,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硫酸特布他林吸入粉雾剂等,能够迅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症状。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可按需使用。2、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吸入气雾剂,也是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症状的常用药物,一般使用后5分钟左右即可起效。它通过阻断胆碱能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与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增强疗效。对于老年人哮喘患者,尤其是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抗胆碱能药物有较好的效果。「非药物治疗」1、避免接触过敏原了解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控制老年人哮喘的重要措施。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动物毛发及皮屑、霉菌等。例如,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老年人外出活动时间,尤其是在早晨和傍晚花粉浓度较高的时候。同时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2、呼吸训练指导老年人进行呼吸训练,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常见的呼吸训练方法有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是让老年人平躺在床上或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放松全身,将一只手放在胸部,另一只手放在腹部。通过鼻子缓慢吸气,让腹部隆起,感觉气息充满腹部,然后用嘴巴缓慢呼气,腹部收缩。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进行3-4次。●缩唇呼吸则是让老年人闭嘴经鼻吸气,然后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左右。长期坚持呼吸训练,能够提高老年人的肺通气量,减轻呼吸困难症状。3、营养支持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老年人哮喘患者的康复也很重要。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素,可多食用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气道炎症,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诱发哮喘发作。【老年人哮喘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吸入药物是治疗老年人哮喘的主要给药方式,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对于确保药物疗效至关重要。不同的吸入装置使用方法有所不同,如气雾剂需要双唇完全包裹气雾剂喷嘴,按压装置的同时深吸气,屏气10秒后再呼吸;干粉吸入剂需要快速有力地吸气。2、及时就医如果老年人哮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原有的喘息、气急、咳嗽等症状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胸痛、发热等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3、规范治疗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坚持长期、规律使用药物。不要因为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4、预防并发症老年人哮喘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等。呼吸道感染是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在流感高发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老年人哮喘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在治疗哮喘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程梦婕主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中年人营养不良会导致身体出现什么症状
中年人营养不良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诸多症状,主要包括身体虚弱易疲劳、皮肤毛发状态变差、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以及精神状态不佳等方面。建议保持均衡的饮食,食物种类应丰富多样,包括谷类、肉类、蛋类、奶类、蔬菜水果类等,以确保摄入全面的营养。1、身体虚弱易疲劳:中年人营养不良时,身体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正常运转,肌肉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滋养,会导致肌肉力量减弱,日常活动稍多就容易感到身体乏力、疲倦,且经过休息后疲劳感也难以完全消除,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精力。2、皮肤毛发状态变差:缺乏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会使皮肤失去光泽、变得干燥粗糙,出现皱纹增多、松弛等现象。同时,头发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干枯、易断裂、脱发情况加重,严重影响个人外观形象。3、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可导致胃肠黏膜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功能减弱。这会引起食欲不振,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减少。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进一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形成恶性循环。4、精神状态不佳:大脑正常功能的维持依赖充足的营养供应。营养缺乏时,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导致中年人出现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等问题,甚至增加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每晚尽量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成年人正常体温是多少
成年人正常体温一般腋下温度为36.0~37.4℃,口腔温度为36.3~37.2℃,直肠温度为36.9~37.9℃。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由于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细菌、病毒感染等,可能伴有发热、寒战、咳嗽、流涕等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会导致体温异常,常有关节疼痛、皮疹等表现;还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出现多汗、心慌、手抖等症状。针对体温异常的治疗,要根据具体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果是感染性发热,细菌感染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等进行治疗;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用到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等。若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体温升高,可能会使用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药物来调节甲状腺功能,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体温调节功能。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着凉或中暑。饮食上要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比如新鲜蔬果、牛奶、鸡蛋等。还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体温保持在正常水平。若发现体温持续异常,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小孩不爱吃肉是怎么回事
小孩不爱吃肉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可由口味偏好、喂养习惯以及心理因素等非疾病因素引起,也可由消化系统疾病、营养缺乏症、过敏等疾病因素导致。一、非疾病因素:1、口味偏好:儿童的味觉系统较为敏感,可能对肉类的腥味或油腻口感产生排斥。相比之下,他们可能更喜欢清淡、甜味或酸味的食物。2、喂养习惯:早期喂养过程中,若家长未适时引入肉类辅食,或肉类的制作方式单一如未充分煮烂、调味不当,可能导致孩子对肉类产生抵触情绪。3、心理因素:部分儿童可能因对肉类的外观如动物形状的肉类或进食肉类时的不良体验如噎到、咬不动而产生恐惧或厌恶心理。二、疾病因素:1、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或口腔疾病如龋齿、口腔溃疡可导致儿童对肉类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进食后出现不适,从而产生抵触情绪。2、营养缺乏症:营养缺乏症可由营养元素缺乏引起,如缺锌可能导致味觉减退,使儿童对肉类等食物的兴趣降低。此外,铁缺乏性贫血也可能导致食欲不振,影响肉类的摄入。3、过敏:部分儿童可能对肉类中的某些成分如肉类蛋白过敏,进食后出现皮疹、瘙痒、呕吐等过敏症状,导致对肉类产生恐惧。儿童不爱吃肉的原因复杂多样,对于非疾病因素,家长可通过改变肉类的烹饪方式如炖煮、蒸煮、增加肉类的调味或搭配蔬菜等方式提高孩子的接受度。同时,避免强迫进食,以免加重孩子的抵触情绪。若怀疑疾病因素导致,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微量元素检测。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