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你的握力到底有多强?其或能反映机体总体的健康状况!

  人类的手是非常了不起的,其不仅能帮助我们实现扔、抓、爬及捡东西等行为,还能帮助衡量机体的健康状况;利用握力来评估一个人的握东西时所产生的力量,研究人员不仅能了解一个人的力量状况,还能评估其机体衰老的状况,甚至还能诊断其患特定疾病的风险,比如心脏病和癌症等。

  利用测力计就能测定一个人的握力(grip strength),人握住测力计的方式与握住玻璃杯的方式一样,即将肘部夹在一边,并摆成合适的角度,随后将仪器挤压大约5秒时间,测握力时两只手都需要进行测试,通常每只手需要握三次,然后取平均值,一般而言,20-30岁男性的握力最大,而75岁以上的女性则握力最小,20-29岁的年轻人,男性的平均握力为46公斤,而女性则为29公斤,当到60-69岁时,男性和女性的握力就会下降到39公斤和23.5公斤。

你的握力到底有多强?其或能反映机体总体的健康状况!

  有研究表明,与相同性别和同龄段的人群相比,拥有低于平均水平的握力往往与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有关,而较低的握力也表明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不利的变化,同样地,有研究发现,较低的握力是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入院治疗的强有力的预测因素。此外,握力还能被用来预测癌症个体的存活情况,虽然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取决于其它因素,比如癌症类型和诊断时间等,但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非小细胞肺癌癌症患者的握力越大,其存活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处于60-69岁年龄段时,男性被诊断为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肺癌,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和肺癌,或许都与其握力减少5公斤有关,而握力的减少也与男性因结直肠癌死亡和女性因乳腺癌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肥胖与个体晚年握力较弱/下降直接相关,肌肉中和肌肉周围的脂肪会降低肌肉的效率,一项分析糖尿病和机体握力关联的研究发现,患2型糖尿病的人群往往握力较弱,这或许是由于肌肉中的脂肪会让其工作效率减低的原因所致,这会降低肌肉的活性并促进肌肉功能不断退化。

  握力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有研究表明,机体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失去肌肉量,同时握力也会下降,老化会促进肌肉量下降,从中年开始大约会每年以1%的比例开始下降,直到80-90岁时,机体中肌肉质量的损失会高达50%。但不同人群衰老的进展却并不相同,这就意味着,握力可能会随着神经系统中与年龄相关的改变而下降,而其中大脑神经系统中信号的传输速度也会变得并没有那么快,或者因为手臂肌肉的损失所致,而另一项研究则表明,老年人握力的下降或与其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你的握力到底有多强?其或能反映机体总体的健康状况!

  当我们的机体出现某些健康状况及衰老时,全身都会出现肌肉组织的损失,然而,测定机体许多地方的力量却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为何手对机体健康是如此重要的原因了,因为其所产生的精细化和力量运动的能力会使其成为指示机体整体状况的良好代表。随着疾病(包括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的发生和进展,肌肉收缩产生力量的能力以及其功能活性都会降低,这或许是由一种或多种因素引起,比如心脏功能的下降而无法进行运动或长时间的运动、肌肉效率下降、疲惫和肌肉损耗等,肌肉功能下降也会导致肌肉组织的流失,随后就会诱发肌肉力量的下降而无法完成很多事情,特定的健康状况也会诱发机体疲惫,使得我们不太愿意去移动和锻炼,从而进一步造成肌肉的流失和机体力量的下降。

  尤其是癌症,其可能会限制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让我们难以摄入食物并降低食欲,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对于维持肌肉量和肌肉力量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合适的食物来为机体提供燃料和能量,机体就必须利用内部储存来产生能量,其中一种主要方法就是燃烧机体中未被使用的脂肪组织,其实肌肉这时候最喜欢的燃料来源,而身体质量的损失则会减少机体的天然储存并可能会减少机体维持长期慢性疾病的能力。

  而维持并改善机体健康的关键之一就是锻炼,至少是保持肌肉力量的训练,机体对组织拥有一种使用或者不使用的方法,如果未使用的话肌肉就会被分解,众所周知,让病人在术后行走就能够预防其肌肉和骨质的流失,同时还能减少其住院治疗的时间。当然,无论哪种方式,一个强有力的握手或会提供要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多的机体健康信息。(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1】Reference values for adult grip strength measured with a Jamar dynamometer: A descriptive meta-analysis

  【2】Prospec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handgrip strength and cardia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UK adults

  【3】Handgrip Strength Is Associated with Poorer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Aging Americans

  【4】How strong your grip is says a lot about your health

  by Adam Taylor, The Conversation

63
2020-10-22 05:58:35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林嘉宝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穿刺的风险性到底有多大
穿刺的风险性一般是比较大的,可能会出现出血、感染、穿刺部位疼痛、血管损伤、气胸等情况。1、出血穿刺是一种有创的操作,需要在患者的血管内进行,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的情况。如果出血量比较多,需要及时进行止血治疗。2、感染在穿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消毒工作,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从而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分散片、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3、穿刺部位疼痛在进行穿刺时,需要使用特殊的穿刺针刺入到病变的部位,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对局部的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一般在休息一段时间后能够有所缓解,患者平时要避免做剧烈运动。4、血管损伤如果在穿刺的过程中医生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局部的血管受到损伤,容易出现出血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必要时也可以通过介入栓塞手术的方式进行止血治疗。5、气胸如果在穿刺的过程中,穿刺针刺入了患者的肺部,可能会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从而引起气胸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通过胸腔闭式引流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在做完检查后身体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王雄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指甲颜色如何反映健康
健康的指甲应呈温润的粉红色,表面没有纹路与皱褶。若指甲并非处于此状况,表示身体可能有某些问题。过去曾介绍过指甲发紫或指甲有黑线,以及指甲有直条纹和横纹所隐含的状况。本篇文章我们将针对指甲颜色,告诉您各种指甲颜色的形成原因,以及需注意的潜在疾病。从4种指甲颜色看身体健康指甲的红色来自于下方血液的颜色,指甲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因此若血液出现变化,或疾病与外在因素影响指甲健康,指甲就会改变颜色。以下介绍常见的4种指甲颜色,帮助您判断自身的健康状况。【指甲颜色1:黑色】指甲呈黑色有3种原因:1、指甲受伤:受伤会导致指甲下方出血或瘀血,使指甲呈黑色或紫色。随着伤口愈合,黑色外观多会逐渐消失,但需注意受伤的严重程度。若伤得过于严重,指甲可能会剥落或造成指甲基质受损。2、指甲基质受损:指甲基质位于指甲尾端,是生成指甲的主要构造。指甲基质受损除了可能使指甲呈黑色之外,也会影响指甲的生成。视情况可能需去除指甲以修复基质。3、黑色素瘤:黑色素瘤为皮肤癌的一种,通常从黑线或黑斑开始演进。若发现指甲黑线或黑斑并未随指甲生成而往前,反而向外扩散且愈来愈多,请尽速赴皮肤科检查。【指甲颜色2:蓝色或紫色】指甲呈蓝色或紫色通常为血氧过低所致,其原因可分为以下3种:1、肺部疾病: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又称慢阻肺)②哮喘③呼吸窘迫④肺炎⑤肺栓塞2、心脏疾病:①先天性心脏病②心脏衰竭③低血压④周边血管阻塞或损伤:⑤休克3、其他因素:①由寒冷或情绪压力过大所引起的雷诺氏症②位处于高海拔地区【指甲颜色3:黄色】指甲呈黄色的原因较复杂,可能为各种慢性疾病所致,因此若发现指甲变黄,且短期皆无改善,建议前往皮肤科接受深入检查以找出原因。以下列出指甲变黄的可能原因:①香烟中的焦油所致②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③真菌感染④牛皮癣⑤糖尿病⑥高胡萝卜素血症⑦甲状腺疾病⑧淋巴疾病⑨类风湿关节炎【指甲颜色4:白色】指甲呈白色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个指甲变白,二是有白色斑点。1、指甲变白的原因如下:①糖尿病:糖尿病除可能使指甲变黄,也可能使指甲变白或没有月牙。②身体虚弱或营养失调:如心脏衰竭、贫血或缺锌。③肝病:例如肝炎或肝硬化,特点为指甲整体变白,但边缘颜色变深。④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可能会导致林赛氏指甲,使指甲变棕白色。2、指甲出现白点的原因如下:①指甲受伤②真菌感染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怎样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可以采取定期体检、监测生命体征、建立健康档案、保持合理饮食和运动习惯、与医生沟通等措施。如果期间发现任何健康问题,应尽快就医,以便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1.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早期潜在的健康问题。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2.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基本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3.建立健康档案: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记录身高、体重、BMI、血压、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任何其他与健康相关的信息。4.保持合理饮食和运动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摄入的食物类型和数量,以及增加体力活动的时间,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强免疫力并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5.与医生沟通:如果存在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及时向专业医疗人员咨询。专业的医学建议和指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还能提供思路用以维护和改善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