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经历疫情,西门子、强生、飞利浦、锐珂等跨国公司和迈瑞医疗、东软医疗、万东医疗等本土企业终于在近期的行业大会上齐齐亮相。
尽管受疫情影响,2020中国医学装备大会首次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但业内知名企业的整体到场,以及现场参与者的踊跃,无不展示着这一行业向好的前景。
早在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这一指示,被认为是国产高端医疗装备的重大利好。
一位本土医疗装备企业的市场总监告诉健康界,以核磁共振和CT为例,市场长期被“GPS”(GE、飞利浦、西门子)等跨国企业垄断的局面,在当前并未全然改变。虽然国产替代进口的方向早已确定,局面也有所改观,但真正能够叩开“三甲”医院采购大门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还是很有限。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发布的2020中国医学装备绿皮书显示,截止至2019年底,行业生产企业达到1.8万家,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元,较2018年增长11.11%。“将在继续深化医疗装备发展应用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工信部与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一道,通过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推进医疗装备与新技术深度融合与跨界合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
高端医学装备亟待自主可控
据辛国斌介绍,目前国产CT、核磁等医疗装备已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深圳迈瑞、山东新华、北京乐普、东软等企业进入全球医疗企业50强。疫情以来,本土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呼吸机、移动DR、核酸检测等重点医疗装备22.9万台。“湖北各地市州标准内的医疗装备实现应配尽配,累计出口重点医疗装备64.9万台。”
国产替代,高端设备自主可控是必然方向。然而,在跨国巨头大力发展中国本土生态系统、培育供应链的同时,一些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因此,业内已有人士在呼吁:要提升本土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实力,同时加强国际的跨学科合作,真正让高科技产品在国内发展起来。
高性能的磁共振成像系统(MRI,以下简称核磁共振)、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以下简称CT),往往是现代医院里众多检查设备中最“金贵”的那几台,单机价格通常在500万元 以上,有些甚至高达2000多万元。“基本上还是GPS等国际品牌最受大医院青睐。”中国医学装备大会现场参观的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江苏一家三甲医院的主任曾告诉健康界,三甲医院和医生之所以信任跨国公司的产品,“首先是信任,然后才有依赖。悠久的历史背后是持久的可信赖度,经过无数医疗机构、无数病人、无数病例的证明,验证了它的历史。特别是三甲医院属于患者求医的最末端,必须更看重医疗质量的风险控制。”
不光是整机,由于高端制造的细化以及全球产业链的形态构成,实体经济一直是各国高度依赖模式。“甚至,也许过于依赖了。为了生产一个产品,许多中间产品来自很多国家。以波音飞机为例,它的零件可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出口和进口中间产品,然后在美国组装后出口到世界各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金刻羽认为,“呼吸机的部件就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
疫情中全球呼吸机紧缺,而国产呼吸机产能受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键零部件的短缺。因为无论是无创呼吸机还是有创呼吸机,都在生产中面临着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
国内的呼吸机制造商基本都是中游本体制造企业,涡轮压缩机、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大多依靠从瑞士的micronel、美国的霍尼韦尔、日本的SMC等公司进口。而在有创呼吸机中,以ECMO中的核心部件膜肺的原材料PMP为例,全球仅有美国3M公司旗下的Membrana公司有供货能力。
迈瑞医疗是抓住疫情需求给予的本土企业之一,“上半年公司呼吸机的市占率已经成功超越进口品牌并成为国内第一,公司的呼吸机得到了众多三甲医院重症专家的极高评价。”迈瑞医疗方面表示。
“目前中国,生物医疗等领域有超过50种关键材料高度依赖进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寿还是给出了这样的数据。而本土厂商们显然也意识道了这一点,迈瑞医疗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曾这样透露,“大力推动原材料供应商的多样化和国产化,全力满足国内市场对呼吸机的后续需求。”
中外企业抢滩器械创新
审时度势,跨国企业看准了智慧医疗爆发期,GPS一个不落地展开布局。
以进入中国30年的GE医疗为例,其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表示,GE医疗与中国下一个30年的合作,正恰逢智慧医疗的爆发期,同时也落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阶段。
关注这一时间窗口的还有飞利浦和西门子。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介绍,西门子医疗在中国提出了“两个抓手”,其中一个是把全球技术在中国加速落地;另一个是借助西门子工业4.0方面的优势,来实现医院的互联网化。飞利浦大中华区的副总裁陈胜裕也表示:“飞利浦希望将全球创新与中国本地生态和临床的应用结合,加快中国生态系统建立,利用创新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
而本土企业也找到了自己方向。据上海联影董事、联席总裁张强介绍,经过十年努力,联影核心部件中的“部分元器件及芯片,依然不是自己的”。于是,为了引领创新,上海联影开始做自己的核心专用芯片,成立了联影微电子公司,开始研发定制医疗设备的专用芯片。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芯片提升设备的性能,能够把设备更加小型化。”张强认为,目前的大型医疗装备今后有小型化的可能性。以磁共振为例,现在需要三个房间,分别是扫描间、操作间、设备间。而未来联影的产品通过设备小型化、芯片化,可以让磁共振的设备间取消。
辛国斌肯定了国产医疗装备的成绩。“近年来,中国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体系基本健全,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新技术应用融合发展提速,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如辛国斌如言,国内厂商须加快推进医疗装备高质量发展,而更多的产学研合作让上述构想在进一步落地。日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的推动下,东方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在苏州成立,这也是国内成立的首个致力于心血管医疗器械国产自主研发的平台。目前,苏州已经聚集了上千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包括世界级医疗器械企业及国产龙头企业。
“心血管介入器械是当前医疗器械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我国政、产、医、研、资各方合力推动了其快速发展。”葛均波强调了医学和工程、信息等交叉学科技术领域结合的重要性,其观点与工信部领导层的看法一致。
医工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模式。辛国斌表示,“在这方面后续还要加大力度”。他以骨科手术机器人为例,(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之所以可以走在世界前列,与积水潭医院的田伟院士等人全方位的参与、全程参与密不可分。
产业内外的创新合作关系正在形成
自主可控并不意味着斩断合作。强生医疗心血管及专业解决方案总经理王金鹤毫不讳言,强生医疗是有发展重点的。“我们重点只做疾病治疗,不做患者教育和诊断。我们做诊断肯定做不过西门子,也做不过飞利浦,也做不过联影,但我们愿意和联影、飞利浦合作,能够把这些诊断的病人更加顺畅的转诊到医院。强生医疗只专注于集中做一件事情——治疗。无论是手术器械也好,还是药品也好,在治疗这端来讲,强生医疗做的是基础研究。”
作为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的特殊行业,医疗装备产业水平是国家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张强也认为,在生态系统上,一定不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可以承担,一定是通过整个生态系统。他认为,基于联影的云,可以在贯穿整个医疗过程的全自动化链条上打造健康生态。“成千上百个企业参与其中,也有研究院所和大学、临床医院一起创新,整个国家都在生态系统里创新,联影也会受益。”
早在2016年,联影和东软、明峰等国产医疗器械企业陆续推出高端医疗器械PET-CT,打破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长久被进口产品垄断的现状。而在2020年,东软医疗又推出超高端512层全景多模态CT。
东软医疗可谓中国医疗装备发展的缩影,创业之初,经历过GPS等外资企业的巨额收购要约,东软医疗顶住了外界干扰,期间与外资巨头进行多年合作,同时修炼内功,终成国产医疗装备领军企业之一。根据公开数据,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东软医疗在中国市场的CT销售额连续三年位居国产品牌第一名,CT的对外出口量亦连续三年位居国产品牌第一。
根据健康界了解,每家具备一定规模的医疗器械企业,都在通过创新平台以及合作伙伴等多种形式,打造基于创新的“朋友圈”。“未来依然需要强化开放合作,发挥多边合作和对话机制作用,支持国内外企业加强交流合作。”辛国斌说道。
“从国际创新的发展经验来看,医生是创新的源头,因为医生知道临床需要什么,器械可以怎么去改进和创新。”葛均波认为,医生与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的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一种转化和合作的全新关系正在形成。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蛇口老年病医学
副主任中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中医全科
福建省人民医院 全科医疗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