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新冠肺炎患者“复阳”怎么办?肺部会纤维化吗?官方回应了

  4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管理服务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吴浩出席会议,并对公众关心的话题答记者问。

  武汉把出院患者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

  吴浩介绍,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管理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先后出台了出院患者跟踪随访健康管理相关措施,各地根据要求开展随访工作。

  吴浩此前在武汉指导工作,他说,目前在武汉出院患者实行“14+14”,就是14天在康复驿站进行集中隔离康复管理,如果没有其他的问题,病人就转入14天居家康复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出院患者健康管理的责任。

  武汉把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全部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做到应签尽签,应管尽管,家庭医生主要提供以下几种服务:

  辖区内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在解除集中隔离康复后的两周督促其做好居家健康管理工作,同时在出院患者解除集中隔离后的4周之内,家庭医生每天要了解患者体温、呼吸状况等情况,一旦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以及其他不适,家庭医生会协同和指导其到相关医疗机构就诊。在此期间,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会对出院患者康复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并提供康复指导和心理疏导。

  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全流程指南

  郭燕红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新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疾病也是新发传染性疾病。对这个疾病,目前未知大于已知,人们对疾病的致病机理、病程全貌和病程的转归,不同病程阶段的特点,还需要不断加深认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下发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复诊复检工作方案》,内容包括隔离观察、健康监测以及康复管理等。患者回到社区后,有人居家隔离,也有的地方对患者实行集中隔离。在隔离过程中,患者既要加强自身的康复,也要做好两到四周的复诊复检,医疗机构则做好跟踪随访工作。

  据王贵强介绍,对存在基础病的新冠肺炎患者,要给予积极的治疗干预,已进入恢复期、只治疗基础病的患者,则需要和新冠肺炎患者区分对待。

  他表示,当患者新冠肺炎已经痊愈,只是治疗基础病时,要将其转到定点医院,或者具有综合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病情不重的患者可回到社会在家庭医生的照顾下进行相应的管理,也就是密切监察和随访。

  出院患者居家隔离,家人如何防护?

  会上,郭燕红介绍,患者治愈出院以后,后续还有一系列管理,主要包括隔离、健康监测,复诊复查、康复管理等方面。

  在患者进行隔离观察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单人居住,注意通风,注意手卫生,同时减少人群的聚集。家人在照顾的过程当中,患者和家人都佩戴口罩,也注意给患者加强营养。

  后续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帮助患者进行疾病恢复,二是身体功能的恢复;三是心理恢复。出院患者作为康复期的患者,体内已经有特异性的抗体,使得他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不会感染他人。

  她说:“我们也希望社区同仁能够接纳他们回归,共同维护好他们的健康,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心理的关爱,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复阳”患者怎么办?

  对于部分患者核酸检测“复阳”问题,王贵强介绍,一般情况下,“复阳”的患者都没有明显症状,只是核酸检测出现阳性,也有极个别的会出现一些症状,但是病情恶化的病例非常少。

  他说,“复阳”患者仍然可能具有传染性,所以要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观察。“尽管大部分病人没有症状,但是极个别会有临床表现,需要进行医学干预。”

  王贵强指出,针对“复阳”的情况,在第七版诊疗方案里有明确的出院后管理相关建议,即出院以后要居家隔离观察14天。这14天要戴口罩、做好手卫生,最好采取单间隔离等一系列隔离措施。出院两到四周以后,建议患者到医院去随访,及时发现病情可能进展的风险,并给予干预。

  肺部严重感染可能会发展为肺纤维化,其主要表现是气短、呼吸困难、有时咳嗽等。王贵强强调,肺纤维化的病因常常是慢性的损伤所致,新冠肺炎是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急性病病程比较短,导致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概率比较低。

  王贵强表示,这是一个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人都会得到有效救治和恢复,不会出现后遗症等问题。

63
2020-04-24 00:44:39浏览7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林嘉宝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穿刺的风险性到底有多大
穿刺的风险性一般是比较大的,可能会出现出血、感染、穿刺部位疼痛、血管损伤、气胸等情况。1、出血穿刺是一种有创的操作,需要在患者的血管内进行,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引起出血的情况。如果出血量比较多,需要及时进行止血治疗。2、感染在穿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消毒工作,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细菌感染的情况,从而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分散片、头孢呋辛酯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3、穿刺部位疼痛在进行穿刺时,需要使用特殊的穿刺针刺入到病变的部位,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对局部的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因此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一般在休息一段时间后能够有所缓解,患者平时要避免做剧烈运动。4、血管损伤如果在穿刺的过程中医生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局部的血管受到损伤,容易出现出血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止血治疗。必要时也可以通过介入栓塞手术的方式进行止血治疗。5、气胸如果在穿刺的过程中,穿刺针刺入了患者的肺部,可能会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从而引起气胸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通过胸腔闭式引流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在做完检查后身体出现明显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王雄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三甲
指甲颜色如何反映健康
健康的指甲应呈温润的粉红色,表面没有纹路与皱褶。若指甲并非处于此状况,表示身体可能有某些问题。过去曾介绍过指甲发紫或指甲有黑线,以及指甲有直条纹和横纹所隐含的状况。本篇文章我们将针对指甲颜色,告诉您各种指甲颜色的形成原因,以及需注意的潜在疾病。从4种指甲颜色看身体健康指甲的红色来自于下方血液的颜色,指甲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因此若血液出现变化,或疾病与外在因素影响指甲健康,指甲就会改变颜色。以下介绍常见的4种指甲颜色,帮助您判断自身的健康状况。【指甲颜色1:黑色】指甲呈黑色有3种原因:1、指甲受伤:受伤会导致指甲下方出血或瘀血,使指甲呈黑色或紫色。随着伤口愈合,黑色外观多会逐渐消失,但需注意受伤的严重程度。若伤得过于严重,指甲可能会剥落或造成指甲基质受损。2、指甲基质受损:指甲基质位于指甲尾端,是生成指甲的主要构造。指甲基质受损除了可能使指甲呈黑色之外,也会影响指甲的生成。视情况可能需去除指甲以修复基质。3、黑色素瘤:黑色素瘤为皮肤癌的一种,通常从黑线或黑斑开始演进。若发现指甲黑线或黑斑并未随指甲生成而往前,反而向外扩散且愈来愈多,请尽速赴皮肤科检查。【指甲颜色2:蓝色或紫色】指甲呈蓝色或紫色通常为血氧过低所致,其原因可分为以下3种:1、肺部疾病: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又称慢阻肺)②哮喘③呼吸窘迫④肺炎⑤肺栓塞2、心脏疾病:①先天性心脏病②心脏衰竭③低血压④周边血管阻塞或损伤:⑤休克3、其他因素:①由寒冷或情绪压力过大所引起的雷诺氏症②位处于高海拔地区【指甲颜色3:黄色】指甲呈黄色的原因较复杂,可能为各种慢性疾病所致,因此若发现指甲变黄,且短期皆无改善,建议前往皮肤科接受深入检查以找出原因。以下列出指甲变黄的可能原因:①香烟中的焦油所致②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③真菌感染④牛皮癣⑤糖尿病⑥高胡萝卜素血症⑦甲状腺疾病⑧淋巴疾病⑨类风湿关节炎【指甲颜色4:白色】指甲呈白色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个指甲变白,二是有白色斑点。1、指甲变白的原因如下:①糖尿病:糖尿病除可能使指甲变黄,也可能使指甲变白或没有月牙。②身体虚弱或营养失调:如心脏衰竭、贫血或缺锌。③肝病:例如肝炎或肝硬化,特点为指甲整体变白,但边缘颜色变深。④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可能会导致林赛氏指甲,使指甲变棕白色。2、指甲出现白点的原因如下:①指甲受伤②真菌感染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怎样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可以采取定期体检、监测生命体征、建立健康档案、保持合理饮食和运动习惯、与医生沟通等措施。如果期间发现任何健康问题,应尽快就医,以便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1.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早期潜在的健康问题。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2.监测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基本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3.建立健康档案: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记录身高、体重、BMI、血压、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以及任何其他与健康相关的信息。4.保持合理饮食和运动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控制摄入的食物类型和数量,以及增加体力活动的时间,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强免疫力并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5.与医生沟通:如果存在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及时向专业医疗人员咨询。专业的医学建议和指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还能提供思路用以维护和改善健康。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