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2月2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教授刘良牵头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以下简称“解剖报告”)在《法医学杂志》在线发表。
从启动病理解剖到发布报告,这次的病理解剖获得媒体高密度报道。从颠覆现有诊疗方案到改用吸痰机可以降低死亡率,围绕这次病理解剖的除了关注,还有误读、谣言和不解。
“医学界”对话了病理科医生和一线呼吸科医生,在他们看来,这份报告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并没有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满足了期待并没有解决问题
“这份报告只是肉眼下的大体观察,没有显微镜下的病理分析,临床指导意义不大。”国家应急总医院病理科主任杨连君告诉“医学界”。
“临床医生都想快点看到病理报告,这个报告满足了期待,并没有解决问题。”
不能解决问题的同时,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尸检”报告招来了“谣言”。
“千呼万唤”的解剖报告发布后,发布当天便有消息称,刘良团队的报告发现患者是被痰栓憋死,尸检报告“颠覆”现有治疗方案,使武汉死亡人数下降一半。究其原因是因为死者肺部出现大量痰栓,痰栓是由呼吸机使用所产生,痰栓最终致人缺氧,而基于病理解剖结果,急救改用吸痰机。
对于上述消息,刘良本人在新媒体平台发声“辟谣”。
1. 以下内容我不知道信息来源,也不知道是谁发的。
2. 我没有干预任何个例的临床治疗,每个病例都有他的不同特点,功劳是广大一线医护人员的。我不敢也不想贪天功。
疫情当下 “发声”需要慎重
从开始解剖到论文发表,刘良团队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其中有些表述存在争议空间。
在解剖尚在进行的过程中,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刘良称,如果黏液成分没有被化解,单纯给氧,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可能会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广,反而加重了患者的缺氧。
“这样说法很奇特,重症患者首先要保证高流量吸氧。黏液是通气问题,不能因为大体标本有黏液就否定给氧,患者氧供是第一位。把黏液推得更深更广,这个比喻、说法不恰当。”目前正在武汉一线救治重症患者的杭州市一医院呼吸科医师沈凌向“医学界”表示。
而在论文中,并没有出现黏液的描述,而是黏液分泌物。
呼吸危重症专家童朝晖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副院长,今年1月18日抵达武汉,是国家派往武汉的中央指导组专家成员,重点指导和负责武汉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
在《知识分子》上发布的诊疗笔记中,童朝晖教授写道:
“尸体解剖出现痰栓、出现化脓性改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尸体解剖的都是病情很重死亡的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在后期合并有细菌或者真菌。其实新冠病毒肺炎(呼吸衰竭,ARDS)的尸体解剖发现的是病理改变和之前的病毒肺炎包括SARS等大同小异,主要是肺水肿、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的改变。一些不良厂商抓住痰栓、炎症反应等,就大肆鼓吹自己的药品,鼓吹吸痰机。在临床上,病毒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在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之前痰还是比较少,气道还是比较干。ARDS患者如果不给充分氧疗,不给正压通气就用吸痰机吸痰,那几乎100%死亡。”
不能脱离临床谈解剖
刘良团队报告尚未发布,有专家表示将可能颠覆现有诊疗方案。
报告发布时,刘良团队认为,这份尸解报告提供了直观的病变情况,或将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而这份报告仅为个例的肉眼观察,不是深度的微观病理观察分析。
在杨连君教授看来,尽管病理解剖非常重要,是疫情防控的关键环节,可以查明死亡原因、分析发病机理、修正临床救治方案,不过不能脱离临床谈病理解剖。
“从解剖室到临床应用需要严谨的过程,大体观察之后,我们要对病理切片进行分析,推理出结论、科学严谨结论的获得建立在多学科的会商基础上,不应该过早下一些带有明确性或指向性的结论。”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疗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目前已对11例去世的患者进行了病理解剖,这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性的价值,单纯病理结果要和临床经过结合。
“病毒引起的问题重点,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肉眼上没有太大信息量。总体上还不到归纳总结的阶段,要过一段时间才行,后期再一起做分析、去了解新冠的病情。目前标本还是一个一个的,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报告尚未发布前,刘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对话
“颠覆性”变革不太可能
医学界:作为一线医生,如何看待死亡率下降?
沈凌:目前,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是早干预,综合性治疗。武汉当地重症患者死亡率下降,依赖于外省医疗队的到来,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得到缓解,患者能够在早期得到更好的治疗。
医学界:如何看待临床过程中的化痰治疗?
沈凌:患者被痰憋死的说法不科学,临床治疗中,针对患者也有化痰治疗,用与不用和预后没关系。
医学界:有权威媒体称,尸检报告将会颠覆现有临床诊疗方案,您怎么看?
杨连君:只能说理论上有这种可能性,不过可能性应该很小。现有的诊疗方案是经验的总结,即使有偏差一般不至于南辕北辙。法医不是给病人看病的医生,能否颠覆临床诊疗方案,话语权在临床一线医生手里。期待尽早把完整结论公布出来,修正临床上不当的治疗措施。
医学界:如何看待,法医团队来进行这个解剖?
杨连君:病理学是个非常大的概念,包括很多种分支,法医病理和临床病理不是一回事。没有显微镜下的病理切片分析,并结合临床病历资料、影像学和其它化验检查结果,不可能得出关于因疾病死亡的死因和病理机制的结论。非常佩服刘良教授法医团队,推动并率先进行了新冠肺炎死者病理解剖,这为后续的病理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
医学界:对于后续的报告有何期待?
杨连君:法医团队取得的标本,除了送到某家医院病理科阅片,更应该公布到网上做好共享。疫情当下,面对未知的传染疾病,应该让更多的病理专业人士参与其中。病理医生对疾病形态的观察和认知有很大的主观性,最好是尽可能多的不同背景病理医生参与纠偏纠错。
医学界:11例病理解剖够吗?
杨连君:尽管越多越好,不过这个数量应该是够了。尸体解剖是个比较繁琐的工作,希望这11例尸检病理解剖在多器官和多部位取材上能够尽量充足。
医学界:如何看待病理科在这次疫情防控上的表现?
杨连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如果有病人因未知或新发疾病死亡,尸体解剖必须尽早安排。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才听到启动了尸检,时间上滞后了,而且是法医团队来进行尸检操作和结果发布。此次疫情中,病理医生发声的不多,很少参与到新媒体平台上专业问题讨论。其实,病理医生是医生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但是国内对病理科往往还不够重视,人才缺乏,设备设施落后是现实的问题,甚至多数医院病理科没有尸检室,更别提传染病尸检室了。
编者按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不能以个体和个案的经验来证明什么,这是不严谨不科学的。新冠肺炎是新发疾病,还有很多未知之处,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仍然是综合治疗、支持和保护治疗。要科学、辩证思维、证据依据充分地诊疗患者。
研究者(科学家、临床专家)需要自律,严谨科学地设计临床试验,避免利益冲突。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守科学、循证医学的底线,一切为患者康复着想,一切为了让疫情得到有效的防控出发。
在临床试验没有结束时,课题组不应该发布未经审核的研究结果,一是避免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引入偏倚,二是避免媒体过度炒作影响公众对研究的期待。此时更需要国家与地方行政部门]加强管理,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们应该科学、规范、有序地组织此类研究,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实地现场检查、督导与调研。
——摘自《知识分子》呼吸危重症专家童朝晖教授《诊疗笔记》
副主任医师
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 针灸科白班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 中医全科
主任医师
龙岩市第一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云南省开远市健民路147号
二级甲等 妇幼保健院 公立
瑞安市安阳新区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镇江市中山东路239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荆州市金龙路40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喀什地区叶城县友谊路
二级甲等 中西医结合医院 特色医院
保定市和平区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