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可从轻症到重症再到危重症。此前的研究只描述了COVID-19患者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临床结局。然而,危重症患者的具体信息仍然未知,而这些资料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当地时间2月21日,《柳叶刀呼吸医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武汉地区危重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病程和预后: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的论文,总结分析了武汉金银潭医院于疫情早期收治的52例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病程和预后情况。研究团队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武汉金银潭医院。
本研究中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死率具有重要价值,将有助于早期鉴别哪些人有进展至危重症的风险,以及哪些人最有可能从重症监护治疗中获益。
摘要
在这项结果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共纳入了52位COVID-19危重症成人患者,这些患者于2019年12月下旬至2020年1月26日期间被收治入重症监护病房(ICU)。
研究中的危重患者被定义为被收入ICU且需要机械通气,或吸氧浓度(FiO2)≥60%的患者,该定义不同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六版新冠肺炎诊疗指南。
分析显示,疫情早期金银潭医院收治的710例COVID-19患者中,危重症患者有52例。这52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7(SD 13.3)岁,其中男性35例(67%),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者21例(40%),出现发热症状者51例(98%)。截至2020年2月9日,32名(61.5%)患者在28天内去世,他们从入住ICU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为7天(IQR 3-11)。
与存活者相比,去世患者的年龄更大(64.6岁vs. 51.9岁),更易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6例[81%] vs 9例[45%]),更需要机械通气(30例[94%]vs 7例[35%])。
多数危重症患者存在器官功能损伤,其中ARDS 35例(67%),急性肾损伤15例(29%),心肌损伤12例(23%),肝功能不全15例(29%),气胸1例(2%);37例(71%)患者需要机械通气;7例(13.5%)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结果
截至2020年1月26日,武汉金银潭医院共收治了710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其中658例(93%)不符合研究条件。
因此,本研究最终纳入了52名(7%)重症患者(图1),所有患者均为武汉市居民,均从其他医院转入。
图1 受试者的筛选流程
1. 患者基本特征与接受的治疗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7岁(标准差,SD 13.3),其中27名(52%)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表1);
表1 受试者的基线特征
35名(67%)患者为男性;
17名(33%)患者有过华南海鲜市场的暴露史;
10名(19%)患者有与已确诊或高度疑似COVID-19患者的密切接触史;
21名(40%)患者合并慢性病,其中7例(13.5%)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在28天时死亡。
所有患者的胸部X线片均可见双侧浸润。
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98%),咳嗽(77%)和呼吸困难(63.5%,表2)。
在这52名重症患者中,有6名(11%)患者直到首次出现与COVID-19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2-8天后才发热。
表2 患者的症状与并发症
从症状发作到影像学确诊的中位时长为5(IQR 3-7)天;从症状发作到转入ICU的中位时长为9.5(7.0-12.5)天。
患者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PACHE II)中位得分为17(IQR 14-19,表4)。
大多数患者合并器官功能受损,其中35名(67%)患者存在ARDS, 15名(29%)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12名 (23%)患者合并心肌损伤,15名(29%)患者存在肝功能障碍,1名(2%)患者存在气胸(表2)。
高敏肌钙蛋白(hsTNI)的中位数为161.0(IQR 41.8-766.1)pg/mL。
7名患者在院内受感染,其中1名(2%)患者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在其他5名(10%)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分别发现了黄曲霉菌、烟曲霉菌、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肺炎克雷伯菌、ESBL阳性铜绿假单胞菌和ESBL阴性粘质沙雷氏菌。1名(2%)患者的尿培养中出现了白色念珠菌(表2)。
33例(63.55%)患者接受了高流量鼻导管氧疗,37例(71%)接受了机械通气,6例(11.5%)接受了俯卧位通气,6例(11.5%)接受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9例(17%)接受了肾替代疗法,18例(35%)接受了血管收缩剂(表3)。
表3 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手段
23例(44%)患者使用了抗病毒药物,49例(94%)患者使用了抗生素,30例(58%)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表3)。18例(35%)患者使用了奥司他韦,14例(27%)患者使用了更昔洛韦,7例(13.5%)患者使用了洛匹那韦。
2. 主要结局
在这52例重症患者中,32例(61.5%)患者在28天内死亡,这些患者从转入ICU到死亡的中位时长仅为7(IQR 3-11)天(图2)。
图2 危重症患者的生存状况
注:虚线代表95%置信区间(95% CI);1例患者在入住ICU后24小时内死亡
与幸存者相比,死亡患者更可能出现ARDS(26 [81%] vs 9 [45%]),更可能需要机械通气(30 [94%] vs 7 [35%])。在37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中,30例(81%)在28天内死亡。
在20名幸存者中,最终8名患者成功出院;3名患者在第28天时仍在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其中1名患者同时也使用了ECMO;1名患者采用无创机械通气;1名患者使用高流量鼻导管;6名患者使用普通鼻导管。
与幸存者相比,死亡患者的年龄更大(死亡患者平均64.6 岁[SD 11.2],幸存者平均51.9岁[12.9]),并且更有可能合并慢性病(死亡患者中有17[53%]名合并慢性病,幸存者中只有4名[20%]合并慢性病;表1)。
从症状显现到影像学确诊的中位时长、以及从症状显现到被收治入ICU的中位时长,幸存者与非幸存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表4)。
表4 幸存者和非幸存者之间的重症监护措施与生命体征差异
在非幸存者中,氧分压(PaO2)与FiO2的比值明显更低。根据转入ICU时的APACHE II评分和SOFA评分,非幸存者的状况比幸存者更为严重。
44名(85%)患者出现了淋巴细胞减少,两组之间的比值无明显差异。与幸存者比较,非幸存者更可能进展至ARDS,更可能需要接受机械通气(不管是有创机械通气还是无创机械通气)。
讨论
本文报道了52例确诊COVID-19病毒感染严重低氧血症的危重症患者。28天内有32名(61.5%)危重症患者死亡。在所有纳入分析的患者中,37名(71%)需要机械通气,而35名(67%)患有ARDS。由于目前尚未发现治疗COVID-19的特效药物,因此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对症支持治疗。
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对感染COVID-19病毒的危重症患者进行的研究。之前发表的三例危重症患者研究,由于患者人数太少,无法总结这些COVID-19患者的特征和病死率。与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类似,COVID-19病毒是一种可传播给人类的冠状病毒,感染了这些病毒的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较高。
但是,在本文队列研究中,COVID-19危重症患者病死率高于之前的SARS危重症患者。一项对加拿大13所医院,38名危重症SARS患者的队列研究,有29名(76%)患者需要机械通气,其中13名(43%)患者在28天内死亡,另有6名(16%)患者仍需接受机械通气。据报道,在新加坡和香港对感染SARS危重症患者的队列研究中,至28天时,病死率分别为38%(17/45)和26%(14/54)。在我们的队列研究中,得出的COVID-19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很可能高于MERS感染的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一项关于沙特阿拉伯2家医院的12名MERS患者的队列研究,有7名(58%)患者在90天内死亡。由于我们队列中的随访时间较短,因此我们假设,28天后病死率可能高于MERS-CoV患者。
重症病毒性肺炎的基本病理生理是严重的ARDS。男性比女性患者更容易发展为ARDS,年龄较大(> 65岁)比年龄较小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ARDS。因此,COVID-19病毒引起的重症肺炎在28天时的病死率与严重ARDS的死亡率相似是合理的,即接近50%。随着治疗水平的提高,COVID-19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有望减轻。
如先前研究所述,COVID-19病毒感染的患者中近70%是男性。本研究患者比先前研究年龄更大。我们观察到非幸存者的年龄大于幸存者。基于之前的研究证据表明,老年男性患者最容易感染COVID-19病毒。如之前报道,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果感染COVID-19病毒,则发展成危重症或死亡的风险更高。
在我们的队列研究中,发热是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发热。我们还发现6例患者(11.5%)初始发病时未见发热,而实际是在2-8天后的检测被发现。发热症状的延迟阻碍了COVID-19病毒患者的早期识别——如果患者无症状,则更难鉴别。从症状发作到影像学确诊为肺炎的时间中位数为5(3-7)天,这意味着早期或反复的放射学检查对筛查COVID-19患者很有用。
从实验室监测结果可得出,在该队列研究中,超过80%的危重症患者出现了淋巴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是COVID-19病毒感染危重症患者的显著特征,因为COVID-19病毒颗粒的靶向侵袭会损伤淋巴细胞的细胞质成分并使其损坏。此外,淋巴细胞减少症在MERS感染的危重症患者中也很常见,这是淋巴细胞凋亡的结果。因此,我们假设在COVID-19病毒感染的危重症患者中,淋巴细胞的坏死或凋亡也会诱导淋巴细胞减少。之前的研究显示,在感染了COVID-19病毒的非危重患者中,仅有35%出现轻度淋巴细胞减少,这表明淋巴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反映了COVID-19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
机械通气是危重患者的主要的支持疗法。我们的患者PaO2/FiO2的比值低于中南医院收治的患者。本研究中,幸存者和非幸存者之间PaO2/FiO2比值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该比值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COVID-19病毒感染患者机械通气的气压伤似乎不如SARS-CoV患者机械通气严重。此研究中,气压伤仅发生在住院时间近1个月的1名(2%)患者,在SARS患者治疗时,约有25%发生气压伤。
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将近一半的患者接受了抗病毒药物治疗,一半以上的患者接受了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洛匹那韦治疗的患者正在接受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2000029308)的一项临床试验。瑞德西韦被用于治疗美国首位SARS-CoV-2肺炎患者。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招募轻至中度COVID-19病毒患者(NCT04252664)和重度患者(NCT04257656)。尽管重症SARS或MERS肺炎患者通常使用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但其疗效仍存在争议,其用于COVID-19的治疗也引起争议。一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NCT04244591)可能有助于阐明这些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项研究有几个局限性。如研究样本量较少,ICU内具体设备设置信息不详,研究性质属于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可对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病程和结局进行初步评估,后续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COVID-19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很高。非幸存者的生存期很可能是在ICU入院后的1-2周。合并症和ARDS的老年患者(> 65岁)死亡风险增加。COVID-19的严重程度给医院的重症监护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人员或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副主任中医师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医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海南省东方市解放路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河北省雄县龙宫街1号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开封市南关区五福路125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杭州市江干区机场路238-6号
二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大连市西山街195号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路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