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发现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资讯 > 科研发现

37°C是人体正常体温?科学家发现基础体温正在下降

举报/反馈
2020-01-14 07:18:05医学界

  在医学科学界,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

  最近,被架在放大镜下观察的,是“人体基础体温”。

  生物医学及生命科学期刊eLIFE刊发最新研究称,美国斯坦福大学发现,近百年来,美国人的基础体温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

  将37°C作为正常体温的“生理点”,这一理论可能不再适用。

  37℃的由来

  健康成人的舌下温度是37°C——这个标准源于1851年。彼时,德国医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对数万人、进行百万次腋温测量。

  他发现,体温可随昼夜变化而波动。人均标准体温为37℃(浮动范围在36.2°C-37.5°C)。超过38℃,即为发热。

  1992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历史学教授Philip Mackowiak意外发现,这个数值并不标准。

  他找到Wunderlich使用的温度计,发现误差高达2℃。且,只要稍稍离开待测物表面,所示温度就会受影响。此外,Wunderlich测的是腋下温度,而非现代所认为更精确的舌下或肛门温度。

  Philip Mackowiak重新设计实验,给出答案:对40岁以下健康成人来说,人均舌下标准体温为36.8°C;清晨时分,体温上限为37.2°C;从全天来看,体温上限为37.7°C。

  Mackowiak在1992年和1994年发表相关论文。此后,医学界关于“基础体温是36.8°C还是37°C”,展开一系列研究和讨论。

  “37 ℃的标准已存在很长时间。但关于发烧,人们想要的并不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答案,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标准数字,以便判断自己是否发烧了。”Mackowiak在《发烧:基础代谢和管理》一书中写道。

  每十年,基础体温下降0.03°C

  斯坦福大学在其论文中指出,20世纪至今,大多数关于体温的研究(达27个),都不支持37°C这一观点。其中,被论证最低的人均基础体温,为36.6°C。

  是测量方式的差异?是体温计的误差?是人种或性别的差异?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更倾向于:这是因为,人体的基础体温在“自然”下降。

  为验证这一观点,他们收集、对比3组队列的体温数据,包括:

  UAVCW队列:23710名退伍军人的医疗记录,测量时间为1860年–1940年,研究人员据此计算出一个世纪前的基础体温;

  NHANES队列: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普查(第一次)》数据,覆盖15301人,测量时间为1971年-1975年;

  STRIDE队列:21世纪初斯坦福转化研究集成数据库150280份数据,测量时间为2007年–2017年。

  研究小组发现,调整年龄、身高、数据采集时间和方式等影响因子后,能得出结论:性别、体重、出生时代不同,人均基础体温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出生年代,影响深远。

  总体而言,太爷爷辈的人,体温就要比曾孙子高。在3组队列中,出生于21世纪的STRIDE队列男性,其平均体温相比19世纪初者,低0.59°C。

  女性的体温也有类似情况。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已下降0.32°C。

  每10年,男性基础体温平均下降0.03°C,女性则为0.029°C。

  为排除体温表设计或使用等引起数值差异,研究人员核对了每个队列内体温的变化趋势。然后发现,不论人种如何,其体温下降趋势相同。

  研究人员推测,队列内相关人可能使用相似的方式测量体温。由此可以排除温度表使用差异的可能性。

  此外,研究人员再次证实,体温如指纹,人人各有特点。这和Philip Mackowiak等人的结果一致。

  具体包括:女性基础体温高于男性;体温在24小时内会波动,清晨(6时)为最低点,下午4-6时则为最高点;年轻人的体温往往高于老年人。

  但,斯坦福大学也有自己的独特发现:都是日常浮动,然而不同时代的人,其体温涨幅/跌幅,有差异。

  21世纪生人,每小时的体温涨幅达0.02℃。上世纪70年代者,同期涨幅达0.01℃。

  研究人员发现,体重和环境温度对人均基础体温的影响,不具统计学意义。在众多可能导致发热的疾病中,只有结核患病史对基础体温影响较大。

  人为什么“冷”了?

  体温下降的原因“尚未证实”。

  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和体内炎症反应有关。炎症反应能产生各种蛋白质和细胞因子,提高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使体温上升。

  自19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生活和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创伤引起的慢性感染减少,牙齿卫生状态大幅提升,结核病和疟疾感染减少,以及抗生素时代到来,都有助于减轻慢性炎症反应,从而稳定体温。

  此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能解释日常体温波动。环境温度和基础体温差异过大,人体就要消耗更多能量,以维持正常体温。现代人住的好了,供暖、空调等已经覆盖大部分人口,身体温度的变化就会减少。

  “从结果看,现在的我们与过去的我们不是一回事。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包括室内温度、日常接触的微生物,以及食物。”通讯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与热带医学系Julie Parsonnet表示,体温是评估新陈代谢率的重要指标。它亦是一个切入点,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157年人均寿命和总体健康状态的改善。

  同行评议

  eLIFE期刊称,斯坦福大学这一研究,先后得到4人同行评议和编审。

  eLIFE创办时间不长,由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I,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刊发。它定位为CNS中档子刊以上,有自定义的审稿机制,在生物精英圈的认可度高。

  相关刊发决定称,这一研究很有趣,写得不错。虽然不能证明相关条件的因果关系,但这些论点足够有说服力,且数据可靠。因此,这一结果值得反思。

  但刊发决定也指出,在一些细节上,研究还需提供更多数据。比如,在UAVCW组队列中,基础体温的测量频次并不清晰。仍是在该队列中,所有人都是在同一地点,量的体温吗?

  研究人员接受部分意见,并做修改。

  2020年1月7日(当地时间),该文在线发布。截至本文发布时,该文被浏览8575次。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