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近日,笔者收到这样一条信息:
这位同学称,他本科快毕业了,最近在找工作,想知道社区医院取消编制的可能性多大,有编制的医生会不会干几年就没了?
显然,是否有编制,已经成为了医学生考虑基层就业的重要指标。
这让笔者想了另一件事,两年前,一位卫生院的编外人员曾向笔者吐槽,声称自己在卫生院工作了20年,干得比正式工(在编人员)还多,拿到手的工资却没有正式工高。最令其不平衡的到也并非是每月收入的差距,而是其职业发展受限。因是非编人员,其高级职称考试通过了,医院却没有名额给他,一直没有聘上高级职称。这意味着,他可能到退休之前,都只能是一位主治医师。
另一位曾经在福建省一家卫生院就职的医生对笔者表示,其原单位有编制人员和无编制人员占比几乎达到1:3。
实际上,相比基层编外用人的情况,快速扩张的大医院更严重,尤其是护士这一群体,同工不同酬表现更为显著。所以对于医护群体来说,编制已经不是单纯一个“铁饭碗”,它是实实在在影响着个人收入、职称、晋升。
全国医护心中牵挂的编制,它到底会不会消失,公立医院的编制改革究竟要去往何方?
编制标准与“超级医院”的矛盾
当我们在谈公立医院编制改革的时,首先要客观看待编制制度。
广义上讲,编制可以指导医疗机构人员配备,指导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及在此基础上对医院进行人事管理。所以,目前行业将编制功能单纯定位在人员配备上,其实并不准确。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健全了事业单位的编制,各级卫生单位都有了编制标准,这些标准对不同机构的人员配备都有明确规定。
如:
1978年
原卫生部发布《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实行草案》,在人员编制方面要求,综合医院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根据各医院的规模和担负的任务,分为三类:300床位以下的按1:1.30-1.40计算;300-500床位的按1:1.40—1.50计算;500床位以下的按1:1.60—1.70计算。
2006年
原卫生部发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按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编制总数的5%。
2011年
原卫生部发布《关于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规定原则上,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按照服务人口总数1‰左右的比例核定,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编制不得低于90%,其中公共卫生人员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数的25%。
这些标准的出台,一度健全了我国编制体系,但一个新的供需矛盾又出现了。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加。按道理,医疗服务需求增加了,编制也应该随之调整。然而面对医疗机构飙升的服务量,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并没有适时调整和相应的核增。
按照1978年文件,目前医院人员编制配备500床位以上的按1:1.60—1.70去配备,但管理部门并没有按此标准而去给医院核增编制。
与一成不变的编制配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医院的规模不断的壮大,医院在编制和实际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以前只有300、500张床位两档的标准显然已经不在适用于现在的“超级医院”。
诚然,在公立医院无限扩张中也免不了一些不合理扩张的需求,但这并非导致医院编外用人的主要原因。相关部门没有及时根据服务量、床位对医院进行编制核增,或是医院编外用人的主要原因。据了解,目前大医院编外用人比例约50%。
大量的编外用人,给医院人事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待遇上同工不同酬,在职称晋升上不能公平公正;且由于编制的绑定,医生的流动性也受限。
基于以上,编制改革被提上了公立医院改革的日程,“去编制化”、编制备案等词频繁出现医护视野中。
公立医院编制改革的5种形式
编制改革方向如同迷雾般让人看不清头绪,据向有关专家了解和初步归纳,目前解决公立医院编外用人,各地有不同的探索,大体归为五种途径:
一、修订编制标准
修订1978版《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实行草案》,让编制标准更符合医院实际需求。
二、核增一部分人员
也可以编制标准不动,给医院核增一部分编制。
三、探索编制备案制,实行人员总量管理
四、周转池(盘活编制)
在医院自身编制不足的情况下,盘活编制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主要方式为将散落在其他行业的编制集中起来,给卫生行业使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安徽的周转池制度(安徽根据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的建设需要,在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一定规模事业编制,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供事业单位周转使用)。
五、取消编制
在编制探索中也有极少数地区将编制取消,既将原来的编制收走,但最终都因岗位、职称、社保、薪酬没有衔接好而搁浅。
取消编制的前提是,做好后续的保障事宜,让大家有编、无编都一样。不能以牺牲编内人员的利益为代价,并且,编制制度改革重点应该放在妥善解决编外用人问题,而非简单粗暴地取消编制。
什么是编制备案制?
回到目前的公立医院改革中,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编制备案”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明确了“探索实行县级医院编制备案制”;
2014年,多部委联合印发的《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则表示逐步实行医院备案制;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在地方现有编制总量内,确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逐步实行备案制。
从公立医院改革趋势上看,编制备案已经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部分。可编制备案是什么?同审批编制有什么区别?下一步,是否全体人员都要实施编制备案?
据了解,编制备案一直没有明确的概念,各地在探索中普遍的做法是原来的编制继续给予保留,再给医院增加一部分备案编制(非审批)。
编制备案实施后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去看:
1.人数规模
首先,总编制人数增多。比如医院现有2000人,拥有正式编制人数1000人,相关机构再给医院核增700、800个备案编制(通常审批编制加备案编制基本上是等于或略小于医院现有人数)。那么,算上备案编制人数,医院总编制人数就会增加。
2.岗位设置
其次,备案编制有评聘职称机会。以往,医院的岗位设置都是基于医院在编人数确定的,在紧俏的岗位名额下,意味着编外人员没有评定职称的机会,有的医院甚至因为名额不足,直接告诉医院职工不必参加当年职称资格考试。
实施编制备案后,对医院的岗位设置将以审批制的编制+备案制的编制为基数。这样岗位数增加了,意味着高级的比例数随之增加。
备案编制的探索,解决了编外人员职称评审、外出进修等问题。
3.工资薪酬
各地在探索中,编制备案人员可以同在编人员达到同工同酬。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编制备案制的探索中,备案人员的养老保险仍是难题。绝大多数地区的备案制员工是缴纳的是企业养老保险,审批制编制人员享受的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下一步,公立医院编制改革的方向
编制改革除了解决医院编外用人的问题外,另一方面就要转变医院用人思维,让医师自由流动起来。
目前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往往是通过机构管人,这样的管理不利于人员的自由流动。随着编制制度的改革,医院应该同时注重提高人力资源配备和使用效率,转变运行模式。现在已经推行区域注册,医生可以选择其他地方执业。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佛山市中医院 耳鼻喉科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双井街150号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民营
北京市西城区菜市口南大街儒福里6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西昌路295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汴河中路299号
二级 专科医院 公立
合肥市高新区望江西路502号
二级 综合医院 公立
上海浦东新区三三公路5020弄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