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微信名↑↑
关注39深呼吸,看到不同寻常的医药健康深度内容
90后开始脱发了!90后开始猝死了!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了……2019年这些密集的健康焦虑像炮弹一般往90后身上轰炸。
不管是否承认,身体总是比大脑更诚实,随着三十岁倒计时越来越近,随着步入社会生活的深水区,90后的健康问题越发凸显出来,这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脱发让90后担心自己变成秃子,影响自己的外在形象,那么耳鸣,这种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声音,则让90后在难以捉摸的声音世界步步沦陷:烦躁、失眠、焦虑,担心未老先聋,早早告别这个世界的雨落鸟鸣。
90后,拉低了耳鸣的发病年龄
嗡嗡嗡嗡嗡嗡……这种持续的声音已经在小彤左耳朵响了快两个月了。
出生于1992年的小彤已经工作6年,如果说刚毕业时的健康值是100,在一次次熬夜和加班中,数字早已悄悄下降。这次耳鸣开始于10月14日晚上,如果知道从厨房出来会开始耳鸣,她那天一定会继续选择点外卖。
租住的房子厨房空间比较小,通风也不好,炒菜需要关上门,开着最大强度的油烟机,对于耳鸣,小彤的第一反应是油烟机的噪音太吵了。这不是她第一次耳鸣,几年前左耳朵有过比这更严重的耳鸣,当时一周左右就好了,耳鸣二次来袭,小彤还是想着“和上次一样,可能睡一觉就好了”。
耳鸣患者有时能清晰地描述感知到的声音。/ quanjing
然而,一周过去了,耳鸣没有半点缓解的样子,白天四周充斥着其他声音中还没什么感觉,晚上回到房间休息,左耳边的嗡嗡声特别明显。小彤向39深呼吸(ID:shenhuxi39)描述:左耳朵闷闷的,不通透。
“那几天人变得很疑神疑鬼,工作时有人找我说话,我没听清,需要对方再重复一遍,心里会咯噔一下,自己是不是要聋了。”不敢耽误,小彤立刻挂了离自己最近的三甲医院的耳鼻喉科。
“没有什么问题,自己注意调整下压力。”半个小时后,医生给出了这样的诊断结果。这句话让小彤既感到轻松,又感到沉重,轻松的是没得什么大病,沉重的是医生也没办法让耳鸣停止。
小彤耳鸣一周后去医院就诊,听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 受访者提供
耳鸣,严格来说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即在无外界声源时却感受到声音,这些声音这些声音千奇百怪,如电流声、蝉鸣声、嗡嗡声、轰隆声、摩擦声、汽笛声。有数据显示,随着生活、工作及精神压力的增大,耳鸣的发病率从3%~4%上升到了10%~20%,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健康问题。
整体来说,耳鸣首先与年龄相关,60岁以上人群耳鸣发病率可达25%~30%,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也始终认为耳鸣是老人才有的烦恼,但不幸的是,耳鸣也开始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像小彤这样20多岁的耳鸣患者也并不少见。
有媒体报道,在耳鸣患者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1/3左右,其余2/3都是中青年。/ 央视网截图
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利一在临床工作中接触过的耳鸣患者,小到几岁的孩子,上到一百多岁的老人,最多见的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耳鸣早已不是老人的“专利”。
他介绍,很多老人反而不在乎耳鸣,只要不影响生活,不会来就诊,反而是年轻患者,一旦出现耳鸣,就很紧张,更愿意来医院。从他的经验来看,因为耳鸣来就诊的患者,年轻人和老年人基本各占一半。
耳鸣可细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种,客观性耳鸣除了患者本人能感受到,医生在检查时也能听到,这类耳鸣临床上比较少,大多数是主观性耳鸣,只有患者本人能感觉到,医生听不到,有时候甚至找不到原因。
一旦出现耳鸣,首诊耳科是必需的。/ quanjing
小彤是典型的主观性耳鸣,她怀疑过是不是自己太过于关注左耳朵,才总能听到异常声音的,可是当她刻意把注意力放在右耳朵时,并没有什么异常。
“久鸣必聋”四个字俨然成为耳鸣患者的噩梦,但王利一解释:耳鸣本身的声音并不会导致耳聋,反过来说,耳聋一定是听神经受损了,往往有耳鸣。
不过要注意的是,耳鸣本身可能是听力下降的前兆,如供应耳朵的血管狭窄,耳朵因为长时间缺血会听力下降,但可能刚开始听力还没下降,仅仅表现为耳鸣,最后缺血越来越厉害,才出现听力下降。
“不到30岁就耳鸣,妥妥提前了我国耳鸣的发病年龄。”小彤自我调侃道。
“把我耳朵切了吧,只要它不响”
耳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没经历过的人可能会认为,不就是耳朵响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有癌症可怕吗?有糖尿病缠人吗?不曾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不曾耳鸣的人也不会明白其中的煎熬。
海子、曾国藩、郭沫若、贝多芬,这些名人都有耳鸣的困扰,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经历给了最直接的注脚:1888年12月23日,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小块耳朵。外界对此的分析,一个是说梵高的精神状态不好,另一个是不堪耳鸣的困扰。
这幅《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 quanjing
采访中,王利一也向39深呼吸(ID:shenhuxi39)提及梵高的案例,在他的回忆中,有耳鸣几十年反复来就诊的患者表达过类似的极端要求:“哪怕把我耳朵切了都行,只要它不响了。”
1994年出生的冬雪也是耳鸣患者,今年25岁的她在6月份开始出现搏动性耳鸣——耳朵外面扑通扑通地响,和心脏跳动的节奏一样,用手还可以摸到耳朵旁边一根小血管在跳动,有时候跳到需要用手去压住耳朵。
冬雪耳鸣的位置,用手可以摸到一根小血管在跳动。/ 受访者提供
半个月后,冬雪去了一家三甲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把该查的都查了,医生说耳朵没问题,建议去神经内科去查,接着去神经内科又是查了一遍,光拍片子的费用就花了一千多,最终也没查出具体病因。
冬雪的耳鸣时有时无,算不上最严重的,但只要响起来,就没办法不注意到,尤其是晚上,“夜深人静,想睡觉了,耳边有个扑通扑通扑通的声音一直在响”,严重影响睡眠。
为检查耳鸣原因,冬雪花了不少钱,图为部分账单截图。/ 受访者提供
耳鸣的发病机理有多种说法,大多数患者的耳鸣无法用一个机理解释,耳鸣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中耳炎、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糖尿病等疾病,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缓解耳鸣。但就单纯的慢性耳鸣而言,对患者最直接最大的影响是睡眠,而睡眠不好又会加重耳鸣,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王利一表示,临床中三级以上的耳鸣患者,即已经影响到生活质量,最终大多数变得焦虑,这种情况服用改善睡眠,抗焦虑药物,耳鸣会有所减轻,耳鼻喉科医生有时候也会建议耳鸣患者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瑞典研究人员通过对7.2万人进行调查发现,耳鸣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与抑郁,严重时甚至可能会使患者产生自杀念头。/ 央广网截图
耳鸣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失眠和焦虑,旁人或许听不到耳鸣的声音,但可以看到失眠、焦虑后的糟糕状态。
小彤一直记着医生“调节压力”的医嘱,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但当夜深人静,左耳嗡嗡嗡响起来的时候,她逃无可逃。最严重的一次,第二天五点半就要起床出差,心里装着事本来睡眠就不好,一想到耳鸣可能伴随自己一辈子,越想越崩溃,直到凌晨两点多才睡过去。第二天到了出差的城市,认识的人见到小彤便说:“感觉你状态好差。”
耳鸣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quanjing
耳鸣等慢病年轻化是社会趋势,但只是年轻人从来没学习过如何跟它们相处,这恐怕是比疾病本身更棘手的问题。关于怎样与耳鸣和平相处,王利一给年轻人的建议是,早期重视,后期与耳鸣做朋友。
“刚出现耳鸣时要重视,及时就诊,及时干预。如果发展为常年的慢性耳鸣,除了借助一些物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医学手段缓解,患者自己要放轻松,调整心态。”王利一强调,别总想着和耳鸣斗争。
39深呼吸(ID:shenhuxi39)在某次门诊采访中遇到一名年轻的左耳耳鸣患者,她形容耳朵里有抽水管的声音,当医生跟她强调“不要一直关注耳鸣”“放松心情”等事项时,她大声反驳:“我想问你,医生,如果你的耳朵里一直有水管抽水的声音,你会不在意吗?”
“和耳鸣做朋友”的理念足够人性化,足够温柔,却不够实用,特别是对于小彤和和冬雪这样的90后来说,接受耳鸣依然是一件需要慢慢接受和学习的事情。
90后,请爱护自己的耳朵了!
耳聪目明,身体康健,开朗阳光,积极向上……似乎只有这些美好的词才能与青春匹配,但如今各种疾病也早早参与到年轻的生命中。
就拿听力来说,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2月发布数据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而造成这个风险的重要原因是戴耳机听歌的音量太大了。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截图。
王利一表示,伤害耳朵的大都是噪音,比如缺乏防护措施的纺织女工、炮兵等职业暴露人群,正常的乐音通常不会伤害耳朵,但如果听的是重金属音乐、震动的音乐,或者很多年轻人喜欢睡前带着耳机听歌,“听着听着睡着了,音乐一晚上都在那响着”,长时间如此,很容易导致耳鸣或听力下降。
除了耳机使用时间过长,耳鸣与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有一定的关系,王利一解释,“正常人连着熬夜两天,也可能会头晕,耳鸣”,这和大脑一过性缺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管异常有关。
对于所有的耳鸣患者,王利一建议,首先去正规的耳鼻喉科就诊,在医生的帮助下仔细分析,借助一定的检查,确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耳鸣,如果确定都没有问题,仅仅是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注意休息就可以改善耳鸣。
90后的你,是不是也曾在通勤路上将耳机里的音乐开到了最大声?是不是也曾戴着耳机入睡,第二天发现手机都没电了?是不是也曾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熬到后半夜,而迟迟未睡?耳朵,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过度使用中透支了。
世卫建议,每人每天戴耳机的时间应该限制在一小时以内,而且应该尽量调低音量。/ quanjing
耳鸣之前,小彤从未感觉耳朵是多么重要的身体器官,现在她常常感慨:“耳朵能通透地听清全世界的声音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儿。”她决定有空了再去挂一个专家号,求个安心。
冬雪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说耳鸣可能是甲亢导致的,还专门跑过一趟内分泌科,但医生告诉她,甲亢不会引起耳鸣。现在她不打算再折腾了,毕竟去了算得上全国最顶尖的医院也查不出问题,只能让自己尽量接受这种跳动,同时也提醒自己注意休息,不要太累了。
年轻人还是多点养生,少点泡吧、蹦迪。/ quanjing
“90后开始XX了”,这种健康焦虑的确有被舆论放大的嫌疑,但实际上也算是给90后发出的健康信号。还有一个月,第一批90后就30岁,不知不觉中褪去了青涩的脸庞,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健康值也在流失。
岁月漫长,这场叫做人生的马拉松还有很远,一路或繁花或荆棘,请首先一定爱护自己的身体,包括那两只小耳朵。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
指导专家:
北京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王利一
(39健康网)